第277章


 前些年倒是也有秦州出身的秀才舉人,開設過幾所私塾,但因著後來秦州匪患嚴重,和以種田為生的農戶不同,這些先生換個地方也能教書,所以大多選擇了往南遷移,時日長了,這樣的私塾也越來越少。

 在這個時代考科舉是一件花費巨大的事情,不過懷澤開義學的目的,並不是單純為了產生更多的舉人進士,而是為了讓更多的人能夠識字知事,即便不考科舉,做個賬房先生也是出路。

 想明白了這一點,懷澤在心裡開始盤算起來,義學作為啟蒙階段的學堂並不需要舉人進士才能教,不拘童生秀才都成,至於費用,自然得從各縣和州里出,當然大頭還得是州衙。

 既然要辦義學,各項費用就得算明白,請先生的花費、房子的花費、書本和筆墨紙硯的費用這些都是花費的大頭,再加上一些雜七雜八的費用。

 懷澤一邊說,甘議一邊算,到最後出來的數字讓懷澤倒抽了一口涼氣,僅僅一所義學,每年就得花費將近五十兩,若是十所,那便是五百兩。

 這還只是一年的費用,要完成一個孩子的啟蒙,最起碼得兩三年,著實不是個簡單的數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