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84章(第2頁)

 沒有像樣的實驗室,沒有標準科研設備,李登海帶著農科隊的八個人,在只有一頭牛和一畝兩分的地上,把廣袤的大地當做實驗室。

 為了弄肥料,他帶人打炕洞、拆破屋、掏糞池;為了搶農時,收小麥、整地塊、播玉米,經常白天黑夜連軸轉。”

 黑白照片和畫面上,幾個年輕人一起搭建架子,彎腰在田間播種,拿著紙筆對著冒芽的土地記錄。

 “玉米雜交人工授粉必須在天氣最熱的時候進行,為了趕夏天中午最佳授粉時機,他冒著三十多度的高溫,鑽進玉米地裡逐個觀察記錄、選擇分析。”

 李登海的鄰居,後鄧村的普通村民,一個皮膚黝黑,頭髮花白,精神頭卻很好的農村老人。

 他坐在晾曬的玉米棒子堆裡, 說著那時候的艱苦。

 “沒有機械化,只能給他頭牛,給他個犁、給他個耬,都是人力。人拉、人耙、人種,都是人……”]

 無論是李登海,還是他帶的小隊,大家都是這個萊州小村子裡的普通人,土生土長的農家孩子,甚至讀書也就只是讀到中學而已。

 就是這樣的他們,卻能聚合在一起,不怕吃苦,不怕勞累,為了培育出高產的玉米,埋首田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