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61章 非改不可

 “也不算是超乎眾人,只算是身處其境,知道的比較多一些也...”張若虛謙虛的說道。

 “此話怎講?什麼叫身處其境?”李旦問道。

 “天下鑄錢之爐八十九,絳州獨佔三十,其次便數揚州,有鑄錢之爐十,亦有宣州、鄂州...其他諸州,或有十爐,或有五爐、三爐乃至一爐不等...”

 “揚州雖比不過絳州,然也佔鑄錢爐數的一成之多,我生在揚州,長在揚州,族中亦有人在錢爐上做事...是故我有所瞭解也...”張若虛侃侃而談,對鑄錢之事甚是熟悉,竟不像一個只有不到二十歲的人。

 不過他也解釋了他為什麼對錢荒頗為了解的原因,一是揚州之地經商者眾,他家中亦有人經商。二是揚州之地有鑄錢之爐十座,族中有人在錢爐做事。

 在狄仁傑稟告錢荒之後,李旦退朝之後便招來了少府監仔細問明瞭鑄錢的事宜。

 恰如張若虛所言,大唐的鑄錢機構分佈於絳州、揚、宣、鄂、蔚、益、鄧、郴、洋、定、十州,共八十九爐,而且各地的鑄錢爐數也不等。

 這十州各設鑄錢監,每處設監一人,副監二人,丞、監事、錄事、府、吏、典事各備員不等。不過監、副監等主要官員並不單獨任命,皆由所在州府的都督、刺史判之...

 而這些鑄錢監皆歸少府監管轄,算是少府的下屬機構。

 “你說的倒是不差...鑄錢監分佈在十州,是因為這些地方都是產銅豐富之地...只是這十州鑄錢卻日漸減少...你可知為何?”李旦其實已經從少府監那裡得知,之所以鑄錢數量減少,是因為這些地方的產銅數量在減少。

 “我聽族人談起,是採銅減少所致...”張若虛說道。

 “看來你懂得可真不少...”李旦像是發現了一個人才。

 “呃...略懂一二罷了...”張若虛謙虛的說道。

 其實自從李旦他們進了酒肆的大門,張若虛便注意到了他們。

 張若虛見李旦龍行虎步,器宇軒昂,又見身邊跟著長相端莊漂亮的薛楚兒,氣度不凡的陳子昂,以及高延福和夏杏兩個下人,猜測李旦必是天潢貴胄,只是沒有往皇帝的身份上去想而已。

 但在洛陽這個天子腳下,遇上宗親、權貴之人也是常事。

 在大唐參加科舉,可不是一定要考得好,才能得狀元,因為這個時候的科舉試卷並不糊名,也就是閱卷官是可以看到考生姓名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