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32章 北庭都護府

 李旦所言的崔智聅、駱賓王糊塗是因為他們只顧及眼前的沒有想到未來。

 因為李旦在部署崔智聅、駱賓王在突厥北牙長期駐守的時候,就已經想到了他們的糧草問題。

 得益於隋煬帝楊廣發動百萬民眾在曹操時代曾開鑿的舊渠基礎上,開鑿了永濟渠。

 永濟渠向北通到涿郡,是隋唐時代向遼東以及北疆運輸軍需糧餉的主要通道。

 而洛陽向南則是隋煬帝開鑿的另一條運河,那便是通濟渠,通濟渠則通往了江南的富庶之地。

 洛陽地處中原,在永濟渠、通濟渠的樞紐上,水運發達。

 所以說洛陽的地理位置可以說是得天獨厚,位置極佳。

 這也是為什麼這些年來,大唐的朝廷一直在東都洛陽而不返回長安的原因。

 主要是因為洛陽的交通水利更加便利,運輸糧食物資方便,能夠擔負得起一座百萬級人口城市的需求。

 李旦在命令崔智聅、駱賓王率領五萬人長期駐守北牙的時候,便已經下旨將糧草從洛陽,甚至江南的富庶之地運往幽州。

 一來是為了營造幽州做準備,二來便是為了北疆的軍隊輸送糧草輜重。

 朔州的主將楊玄遇在負責押送突厥俘虜到了幽州之後,便又馬不停歇的從涿州的渡口裝了糧草、武器裝備運往北牙,只是路途遙遠,運輸時間有些長。

 因為糧草已經起運,所以楊玄遇也沒有將此事告知崔智聅和駱賓王。

 這才讓崔智聅、駱賓王誤以為糧草難以為繼,而薄待了猗娜和突厥,讓猗娜產生了誤解。

 但是現在猗娜已經帶著突厥西遷,只怕已經走了半路了。

 好在崔智聅還知道派兵一路保護,若是不然,就憑著突厥所剩的上千士兵,還有數萬老幼婦孺,只怕根本就走不了多遠,就得被草原上的部落給吃掉。

 既然猗娜要走,反正不管在北牙還是在西域,到也沒有區別。

 李旦靜下心來,感覺也不能完全怪崔智聅、駱賓王兩人。

 畢竟身為一軍主帥,確實要考慮的更多,總不能置大軍死活於不顧吧!

 怪只能怪消息的傳遞太慢,溝通不暢,時效性太差,導致產生了誤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