華東之雄 作品

第一百九十三章 我在國外有礦(第2頁)

 “是的,我們也生產摩托車,不過,

我們是起個大早,趕了個晚集,我們的迅達摩托上市的時間比你們還要晚。”李祖琪說道:“現在,看著你們的摩托車,我們突然發現,自己的迅達摩托還沒有銷售,就已經落伍了。”

 後世被吹噓德系四兄弟,bbba的某個b品牌,不過只是買了個品牌而已,技術什麼都沒有,迅達摩托要好一些,還把技術買回來,有k80和k100兩種型號,但是,這些技術也是老舊的,發動機還是二衝程的,非常費油,而且他們自行車廠的工人生產摩托車,也沒有經驗,組裝什麼的都很粗糙,導致發動機噪音大,震動大,和低溫裝配的天夏摩托根本就沒法比。

 天夏摩托上市之後,他們也想辦法買回來了一輛。

 “我們在市場上,買回來了一輛天夏摩托車,拆開研究了一番,然後再裝上,但是裝回去之後,摩托車的噪音就變大了,震動也變大了,咱們知道,和你們差了很大的距離。”李祖琪說道:“秦總,你們企業雖然成立的晚,但是技術水平卻是最高的。您能給咱們介紹介紹經驗嗎?”

 王鋼在一旁笑呵呵地看著,沒有說話,他又想到了曾經那個工人兄弟一個大家庭的日子來了。一方有難八方支援!

 “這是因為我們廠有格里希當廠長,他對質量抓得最嚴格。”秦鋒說道:“我們的摩托車質量,都是他一手主抓的,具體怎麼做到的,我也不知道。不過,我倒是可以介紹一下格廠長在我們廠推行的各種規章制度。”

 “秦總請講,咱們學習一下你們民企的先進經驗。”郭向陽開口。

 “首先,我們廠一線工人佔據所有人員的比例是百分之九十五以上。”秦鋒說道。

 僅僅這一個優點,就是其他工廠望塵莫及的,哪怕現在盈利能力很高的津城汽車廠,也不可能有這麼高的一線工人比例,對那些老牌的企業來說,這個比例能達到百分之七十,就已經很不容易了,有的甚至只有百分之五十。

 “秦總,您這種新建設的工廠能做到,咱們這些老廠很難啊。”趙家梁苦笑。

 “那得看有沒有魄力來進行改革了。”秦鋒說道:“廠裡需要的是能創造價值的人,那些躺在工廠裡等著吸血的,如果不清理出去,那工廠遲早會被吸乾。”

 “這怎麼清理?”

 “把一些和生產無關的部門剝離出去,比如職工醫院、幼兒園這些,讓他們投入市場,自負盈虧,工廠內部閒散人員,給他們自主權,讓他們進入三產公司,現在是市場經濟,他們要是有能力,說不定會比在工廠賺得更多。”秦鋒說道:“企業瘦身,才能更好地發展。”

 在場的眾人都沉思起來。

 如果是在八十年代前期,這樣做肯定會被罵的,但是時間已經到了八十年代後期,改革的思想已經深入人心,很多人都能意識到,不改變是沒有出路的,只是怎麼改變還不知道。

 “其次,就是我們的工資管理制度,我們廠裡,工人的工資是同行的兩倍,所以,哪怕我們是民企,也有很多人願意加入,他們之所以能有這麼高的工資,當然是因為我們廠不養閒人,大家都在給廠裡創造價值。”秦鋒繼續說道:“至於工廠的幹部,工資就更高了,比如工廠的管理中層,月工資上千,副廠長級別的,工資兩千多,我們的格廠長年薪十萬,有了這麼多工資,也能避免很多**問題。”

 李祖琪突然感覺到心臟劇烈地跳動起來。

 秦鋒笑了笑,他的這番話,就是對李祖琪說的,畢竟這位廠長的事情,在八十年代曾經引起廣泛的討論。

 李祖琪,35年出生,43年的時候,路過村裡新蓋起來的小學,聽著裡面郎朗的讀書聲,非常羨慕,就在外面偷學,被老師發現,經過老師的一番工作,他的父親同意把他送進學校。

 中專畢業後,他就進了津城自行車廠,在廠裡,他一邊自學大專課程,一邊開始給廠裡搞技術革新,他搞的電鍍,效率提升一倍,還把工人解放出來,他搞了很多技術革新,成了勞模,由於貢獻巨大,所以被提拔成了二廠的廠長。

 在這個職務上,他繼續發揮作用,引進迅達摩托車生產線,就是他一力主持下的。

 可惜,他的工資還是太低了,一個月幾百塊,而社會上不斷出現的萬元戶,給他造成了巨大的心理衝擊,於是,他的妻子首先淪陷,然後又是他。

 如果沒有其他轉機的話,李祖琪的好日子,在今年年底就要到頭了。

 “秦總,你們廠是民企,你們自己賺錢自己花,咱們這些廠都是國企,是有各種嚴格的規章制度的,如果作為廠長,給自己開個高工資,讓工人們怎麼看?”郭向陽說道:“你們的方案很好,可惜在我們這裡沒法實行啊。”

 “國企也要改革,尤其是工資方案。”秦鋒說道:“多勞多得,這才是市場經濟的核心,延續幾十年的工資制度,早就不適合市場經濟的發展了。郭廠長這樣的優秀人才,要是到了我們集團,年薪至少五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