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5章 思想課,戰術課(第2頁)

 “說到這裡,我又想起另外一個問題來了。大家在衝鋒時候,總是一湧而上,戰士們站得密密麻麻,鬼子想不打中你們都難。不知道你們注意鬼子衝鋒時的表現沒有?他們都使用了一種叫著散兵線的作戰方式。”

 散兵線算是三三制戰術的前身。作為合格的穿越者,溫三是知道這個很重要的步兵戰術的。

 到了二十一世紀,各種戰術都被放到了明面上。三三制戰術並不是多麼神奇的東西,網上隨便一查就能找到。這門戰術最早就起源於抗日戰爭時期,成熟於立國內戰,之後更是大量運用於抗美援朝戰爭之中,是我軍步兵訓練大綱中的一種步兵“班組突擊”戰術。

 抗戰時期,當時八路軍缺乏重火力掩護,經常以密集隊形衝擊鬼子的堅固陣地,從而產生嚴重的人員傷亡。針對這個情況,有高級將領提出了在中高級指揮官戰略上注重集中優勢兵力原則上,低級指揮官要注意適當分散兵力密度,避免敵方密集火力的殺傷,強調以密切的協同,層層推進,交替掩護進攻。

 三三制戰術以班為單位分成三個戰鬥小組,每個戰鬥小組三人,為便於相互接應,一般排成三個梯隊。

 三人戰鬥小組呈三角進攻隊形,每名士兵分工明確,進攻、掩護、支援。班長、副班長、組長,各帶一個戰鬥小組配合行動。

 戰鬥小組進攻時,兩名士兵在前,組長在後, 呈倒三角陣型;三個戰鬥小組組成一個戰鬥班,三個戰鬥班組成一個戰鬥群,進攻時呈"散兵線"隊形展開。

 戰鬥班展開時士兵根據組長或班長指令隨時變換戰鬥隊形,戰鬥群展開後用口語、手語、軍號或無線電來傳達戰術指令。

 一個總數27人的戰鬥群完全展開可以覆蓋好幾百米寬的戰線,不但能增加火力覆蓋面積,增大作戰效能,還會明顯降低士兵的傷亡率。

 溫三擔心自己光憑嘴巴講,好些人都聽不明白。乾脆讓大家圍成一圈,他在地上直接畫圖指導。這麼一來就非常的直觀了,不管是單個士兵的站位,還是三人之間的配合都一目瞭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