木新劍聖 作品

第243章 交公糧(第3頁)

 而交公糧指的是農民將所種收穫的糧食按標準無償交給國家。國家再把從農民那裡收上來的公糧作為“商品糧”分配給城裡人,交公糧是從1955年開始實行的,直到2006年才被取消。

 說起交公糧就不得不提一下新中國工業化初期階段的農業政策。

 遵循的是農業補貼工業、重工輕農的政策。

 為什麼會出現工農業發展失調?又為什麼採取重工輕農這一政策呢?

 因為在建國初期採取的是蘇聯的斯大林模式,靠的就是犧牲農業來補助工業,在低價收購糧食出賣後換取外匯來發展重工業。再者,新華夏國成立後面臨著被帝國主義包圍的危險境地,只能優先發展包括軍工在內的重工業來維護國防。

 在計劃經濟時期,通過國家計劃,將工業集中在城市,通過行政手段壓低農產品價格,這樣一來,城市人口(工人)吃飯便宜了,工業所需的一些原材料也便宜了,也就是說工業發展的成本被人為的壓低了,從而加快實現了國家的工業化。也可以歸類為價格補貼。建國初期壓制農產品價格損害農民的利益,將主要精力和資金用於復甦工業上,以低價農產品獲得高價工業產品,差價損害農民利益。這一現象到後世也一直在持續。

 建國初期壓制農產品價格損害農民的利益,將主要精力和資金用於復甦工業上,以低價農產品獲得高價工業產品,而在後世,國家發展到達一定階段後,則開始在農業上進行補貼,農民種地不僅不納稅反而可以得到補貼,

 經濟發展到了一定階段,是一定要進行農業補貼的。否則就會各種各樣的問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