木新劍聖 作品

第26章 農村集市(第2頁)

 集市上的大部分農產品原本也是農民為自己的需求而生產的,並不是供給市場。他們僅在有剩餘的情況下才被出賣,少部分才是農民有意識地為交換而生產的。雖然有手工業產品,但這些手工業產品多數是農民利用自己的農閒時間,使用自己的簡陋工具,採用本地原料,在家屬協作下作為就愛家庭副業而製造的。一般不僱傭夥計和學徒。因而全是些小規模的簡單的商品生產。這些手工業品絕大部分由生產者自己拿到市場出售,很少部分才經過商販之手。同時,絕大部分又被消費者買去,小部分落到商販手裡。至於那些靠手藝吃飯的工匠主要也是出賣手藝。他們分別聚集在一定的地方,排成一列。利用自己的簡陋工具進行工作。

 集市上外省或者是較遠地區的貨物通常很少,即使有數量上也不會太多,尤其是在當地交通還不發達的時期,一般每個攤販貨物的重量約百斤左右。他們來往只用一驢或一馬馱著,有的自己還騎在馬背上。不過因為貨物不多,而集市上又是看貨的人多,買貨的人少,所以攤子一般只需一個人照管就行。不僅農村集市如此,城市的集市也是這樣,農產品與農民的手工業產品佔市場貨物的絕大部分,而外省及遠方貨物僅是很少的一部分。

 因為物品的數量和重量有限,所以他們的交易也就相對簡單。以前集市上的交易方式主要有以貨幣購買物品和以物易物兩種。不過隨著人類文明的不斷進步,在整個集市上,以物易物的交換方式只佔極少數的份額。以貨幣為媒介的交換方式才是大多數的。但是在偏僻和集市很小的地方以物易物的比重還是較大的。在整個集市上,生產者與生產者直接交換佔大部分。有商人參加者佔少數。這就說明,商人與貨幣在城市及其附近集市的作用大一些,而在廣大農村集市上商人的作用相對減少。這是因為在這些地方人們通常缺少貨幣的來源,而貨幣對於他們的作用又往往比較微弱,他們對生活必需品和生產資料的需要勝過貨幣,所以生產者與生產者之間的以物易物便成為了主流。同時,因為這些地區幾天或者是更長時間才有一次集市,人們在集市上出售物品是為了買進自己所需要的物品,如果帶回貨幣,在下次集市前就只能白白放著,這對於他們沒有任何的意義。農民們從家裡出去時,很少有人帶著貨幣,而是帶著農副產品。他們回來時,也很少帶回貨幣,而是帶回生產資料及生活必需品。因此趕集的人就更傾向於直接的以物易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