苗不見 作品

第二百八十四章 救與不救?


  且不說皇帝暗中發狠,大臣們卻早已就冀州賑災的事情吵翻了天。

  六部尚書各持己見,誰都說服不了誰。

  顧文昭倒是從鄭弼時說出實情之後,就一直閉著眼睛沒有說話。

  說要去的救的人,自然是秉持著愛護百姓、維護大魏朝廷聲望和支持的態度。

  但說不去救援冷眼旁觀的人也有他們自己的道理。

  首先就是戶部的物資不足。

  只有十萬石糧草,就算抽調出來一半運送到冀州,那也不見得能有什麼好結果。

  須知運送糧草之事,從來不是簡單的走路而已。

  其中必須要選擇最便捷的路線,還要做好應對惡劣天氣的準備。

  更重要的是押送人員必須放心得下,以免他們半路攜糧潛逃。

  這種放在太祖時期堪稱魔幻得實情,在這一朝卻出過不止一次。

  還有一路上押送人員的消耗,以及各種各樣的情況都必須考慮其中。

  樂觀來講,五萬石糧草運到冀州之後,能夠剩下四萬石就不錯了。

  而即便押送人員以最快速度趕路,那也至少得一個月的時間才能送到。

  再加上如今天寒地凍的,行動速度就更快不起來。

  反正總而言之就是種種因素考慮之下,不去救援才是上上之策。

  在現實的利益面前,堅持救援觀點的官員們很快就敗下陣來。

  無論堅持不救援觀點的官員們道德上是否有錯,但他們的理由確實非常充分且現實。

  很快,朝堂上幾乎就只剩下了不救援派官員們高談闊論的聲音。

  丹陛之上,皇帝看著那些官員們臉上洋溢的喜色,和嘴裡對於冀州軍民悲憫的話語,忽然間感覺到一種無比的厭煩和暴怒。

  這些人哪裡還有一點兒身為官員的樣子?

  一個個都將自己的利益放在最高點,絲毫不去考慮國家和百姓們的慘狀。

  讀書人該有的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他們是一個也佔不上。

  這朝堂哪裡還是商討軍國大事的地方,更像是一個商人們分割利益的場所。

  聽著耳邊聒噪的聲音,皇帝的怒火再也壓抑不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