沭河小花生 作品

第292章 流賊難剿有原由(第2頁)

 馬家寨的年輕後生來了,張家黑墩的後生來了,司家莊的後生來了…

 他們還記得這個知縣,只要自己能拿得起,就不讓百姓拿。

 他們還記得這個知縣,自己能幹的活,就不讓別人幹。

 河畔邊上的學堂還在,各村祠堂裡的學堂還在。誰家的孩子沒有受過恩惠呢?

 民心所向,不是靠嘴,是靠腳。

 孔明孔亮逃回李官鎮,在這裡駐守的是鄭天壽。

 地異星鄭天壽,現任梁山兵馬將校,歸在武威軍裡。

 “鄭將軍,大事不好了。”孔明一進軍營就哀嚎。

 鄭天壽不明就裡,被嚇了一跳。

 “孔明,孔亮,你們這是怎麼了?”

 “鄭將軍,潘小安來了。”

 “哦哦,是他。我們沒有去找他。他倒是先來了。他帶了多少人馬?”

 孔明故意誇大的說道:“足有兩萬餘人”

 “什麼,這麼多?”鄭天壽深表懷疑。

 因為據他收到的消息,潘小安也就帶了三五千人。

 其他的人,都是從哪裡來的呢?

 鄭天壽不知道從哪裡來的,但潘小安已經來了。

 潘小安熟讀歷史傳記。他發現了很有意思的幾個現象。

 首先是,流賊並不強大,他們只是靠著人多。

 這些吃不上的人,除了一股狠勁,能有多大力氣?

 在官兵的武器都不精良的時代,這些流賊很多都是拿著大木棍。

 那麼問題來了,他們為什麼還是成了氣候呢?

 其實,成氣候的真的不多。多數都是被剿滅了。

 這就有了第二個問題:剿匪者沒出力

 養豬賣錢,便是這個道理。

 流賊剿滅了,用什麼理由要銀子呢?用什麼來刷功勞呢?

 第三就是變主動為被動。

 朝廷派下來的人,府縣並不認可,也不配合。

 他們收復一個府縣之後,便分兵把守,兵力分散,沒有了戰鬥力,也沒有了活力。

 兵行如水,守土之責就交給文官好了。

 潘小安在鳳凰郡短暫休息幾日,便帶兵向北。

 他要把盤踞在李小二寨的鄭天壽一夥人剿滅。

 鄭天壽探知了潘小安的行軍路線,指揮兵丁要在山下設伏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