雨說風聽 作品

第143章 硯史(第2頁)

 選材:製作硯臺的第一步是選材。硯石的質量決定了硯臺的質量,優質的硯石磨墨快、不易磨損。選材時要觀察硯石的外觀、聽聲音、磨墨實驗等方式來辨別硯石的品質。

 粗磨:選好材料後,使用工具對硯臺進行粗磨。粗磨的目的是將大塊的硯石打磨成一定形狀和大小。

 細磨:粗磨完成後,使用更細的砂紙和工具對硯臺進行細磨。細磨的目的是將硯臺的表面打磨得更加光滑。

 雕刻:在硯臺的表面進行雕刻,製作出各種花紋和圖案。雕刻的工藝有浮雕、透雕、陰刻等。

 上蠟:雕刻完成後,使用蠟對硯臺進行上蠟。上蠟的目的是保護硯臺的表面,使其不易磨損和失去光澤。

 包裝:完成以上步驟後,將硯臺進行包裝,以保護其表面和防止被汙染。

 雖然眾人都看得出來華正垣對待洛非池的態度非常生硬,但是在面對自己的專業時,介紹的還是非常認真,看來這又是一位大師級乃至宗師的匠人。

 “聽說華師傅集百家所長,制硯手藝已登峰造極”

 洛非池根本不在意對方根本不鳥他的態度,拿著自己的長槍就懟向了對方,而華老頭雖然明明一副吃了屎一樣的心情,在面對鏡頭的時候還是平心靜氣的回應道。

 “老夫只是一個多學了一點制硯技術的手藝人罷了,談不上登峰造極”

 然而洛非池對於華正垣的淡泊並不滿意,於是繼續說道。

 “硯者研也,可研墨使和濡也”。它是由原始社會的研磨器演變而來。初期的硯,形態原始,是用一塊小研石在一面磨平的石器上壓墨丸研磨成墨汁。後來,硯上出現了雕刻,有石蓋,下帶足(漢)。隨後出現了圓形瓷硯,由三足而多足(魏晉至隋)。再後來箕形硯成為了(唐)常見的硯式,形同簸箕,硯底一端落地,一端以足支撐。然後硯臺的造型更加多樣化。(漢?劉熙《釋名》)”

 洛非池先是來了一串硯臺的發展史,作為自己拋磚引玉的序言。

 “聽說華師傅不僅熟練製作四大石材硯,就連非石材的北泥硯臺也是拿手好戲唉”

 “這麼厲害嗎”

 任一生這時候自然沒有忘記自己的身份,立馬給洛非池捧起哽來,雖然不知道洛非池這麼做的原因到底是因為啥,但是不管洛非池做的再噁心,作為和他同一陣線的人,任一生自然要擺明自己的態度。

 “這還不止呢,據上一紀元的古史記載,剛開始的時候開始以石為主的硯臺製作。其中採用(山東青州)紅絲硯、(廣東端州)端石、(安徽歙州)歙石及(甘肅臨洮洮河)南山石製作的硯臺,被分別稱作紅絲硯、東海硯、西洲硯、南山硯。後世人們便將紅絲硯、東海、西洲、南山硯稱作四大名硯。後面人們又將(山西)北島泥硯與東海、西洲、南山並列為中夏四大名硯”

 洛非池說的這些任一生也知道,因為他剛穿越過來時候就知道的,他們這個世界的文明其實是一個殘缺不完全的文明。

 因為上一紀元人類資源枯竭,導致人類不得不移民搬遷,然後搬到了現在所在的地方,至於叫什麼他們也不知道,畢竟他們上一時代的科技並沒有多發達,還沒有達到飛躍星球的地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