彈指一壺醉 作品

第68章 一出好戲(第2頁)

 是的,元昌國如今已經有了蠟燭,但此物也像那辣椒鹼一樣,非普通百姓用得起。

 從古到今,購買有些東西不僅是有錢才可以,還得有地位,有人脈。

 元昌國的蠟燭分為黃蠟和白蠟兩大類,黃蠟用蜜蜂的分泌物製作,顏色發黃,品相普通,而白蠟用白蠟蟲的分泌物製作,顏色偏白,品相要好得多。

 白蠟的熔點較高,燃燒後的燭液不易下淋,品質勝於黃蠟,價格自然也更高。

 其中品質最佳的自然是在宮裡的內務府。

 看似照明的工具,其實也有不少玄機,不說蠟燭,就說油燈,凌不語記得元代的《庶齋老學叢談》記載:“每夜提瓶沽油四五文,藏於青布褙袖中歸,燃燈讀書。”

 也就是說元代人每晚的燈油錢就得耗費四五文,讀書的成本里就包括這一項。

 油燈的成本尚且如此,更不要說蠟燭了,在宋時,官用蠟燭的價格是每條四百文,民用蠟燭一支二十文,元昌國如今的蠟燭價格也與之接近,但民用蠟燭並未推行開來。

 一是產量低,二是老百姓哪怕是盛京的老百姓用蠟燭也頗是費力,他們更傾向油燈。

 只是那油燈燃的油也分三六九等。

 這麼一想,端木崇在登基後能在盛京城的主幹道放上油燈充作短時間的路燈,其實是一個不小的舉措,每夜雖說不添油,只要燃燒便是成本,那燒的哪是油,全是銀子。

 但此舉於盛京秩序有利,治安有好轉,百姓對此也支持,但戶部尚書左成泰就提著心。

 朝廷的開支都出自戶部,他這管錢袋子的人壓力山大。

 “到了。”

 這聲音打斷了凌不語的聯想,蠟燭依舊亮著,他們則站在一堵牆後,上面早早地開了兩個孔,如今他與端木崇一人站一個,透過空隙看進去,凌不語汗毛倒豎!

 裡面一張桌子上擺著酒食,圍坐之人他幾乎沒有見過。

 但所謂相由心生,周身的氣派可以靠衣衫裝出來,但骨子裡透出來的氣質是很難作偽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