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石源中生 作品

第70章 初選根據地

第70章 初選根據地

 張鹿安一行人是在傍晚才來到北隍城島的。

 這座歸屬於登州建制最北端的有民居的小島,距離旅順非常近,原來的駐軍已經撤離,只有零散的漁民傍海而居。

 明軍的巡邏船偶爾過來巡邏一下,收點漁稅。

 除此之外,別無產出,對於朝廷來說,這個地方太過於雞肋。

 旅順陷落後,隨著旅順難民的到來,旅順失陷的消息很快傳開,一些本地原住的漁民紛紛南逃,非常擔心建奴水師會打過來。

 畢竟旅順失陷後,北隍城島就成為了山東海防最前線。

 好在對於張鹿安來說,北隍城島剩餘寥寥的十餘戶人家,根本無法左右大局,倒是一件好事。

 張喜帶人上岸後,拿出了部分帳篷,再利用島上現有的條件,搭建一些木屋、草屋和石屋,先給所有的難民一個穩定的居所。

 張喜命令張氏族丁們開始組成巡邏隊進行巡邏,在制高點設置了了望哨。另外妥善安排旅順難民的生活,好在旅順難民此刻比較溫順,服從安排,一切井然有序。

 問題是糧食不多,張喜一面向島上漁民求購糧食和魚獲,鼓勵島上漁民繼續下海捕魚,然後用銀兩和銅錢購買。一面又開始勘探北隍城島上的土地,看看哪些土地可以種糧食。開始花錢僱傭一些半大的頑童,讓他們在平坦的土地上,把一些石頭撿起來,較大的石頭就挖出來,然後堆放到一個地方,整治出來的土地,再等義勇們到後,進行開墾。

 這些都是之前和張鹿安商量好的,一切還算順利。

 張鹿安這邊一路上和譚應華聊了很久,他非常敬佩譚應華的忠誠,強烈邀請譚應華留下來,一起為黃總兵等人報仇雪恨。

 作為現在東江旅順軍唯一僅存的戰士,譚應華傷心至極,但是為了心中的信念,他還是堅持要到登州去報信,然後親自到京城兵部去說明情況。

 也罷,此刻的張鹿安的實力還是太過於弱小,很多東西都是靠著父輩得來的,譚應華身為大明都司,怎麼著也看不上一個商人家庭。

 張鹿安沒有勉強,而是派船把譚應華送到了登州。

 張鹿安到達北隍城島後,先是去看望了養傷的於六等人,於六表示想帶人回棲霞養傷,也讓兄弟們早日入土為安。

 張鹿安反覆勸說養好傷再走,可是於六去意已決。張鹿安無法,只好讓顧國棟把各條船上剩餘的火藥罐和其他多餘的武器、糧草全部卸下來,留在北隍城島上,讓張喜保管,並分類做好登記。然後讓顧國棟駕船載著郭亮、於六和那些陣亡的護衛屍首一起送回芝罘島。顧國棟完成任務後,把芝罘島上之前存儲的部分糧草拉上,再返回北隍城島,另有新的任務。

 讓郭亮到芝罘島後,負責找車子和人力,然後親自把於六等人安全送到棲霞後,再返回芝罘,繼續主持芝罘島的建設。

 張鹿安帶人把載著於六等人的船送走,然後帶著張撿、陰六等人用腳步把北隍城島全島都轉了一遍。

 “少爺,這個島也太小了吧”張撿埋怨道。

 “可是眼下也沒有更好的去處。回南直隸老家?地方上的那些大佬們會害怕的。一方面接受東江鎮的保護,一方面又避之如瘟神。想想也是令人無語至極。”張鹿安說完就自顧自的向前走去。

 經過實地調查,張鹿安發現北隍城島面積雖小,但是島嶼多山,山峰、山嶺把整個島嶼分成了天然的三個區域:山前、山後和山東。

 其中山前平地廣大,估計起碼有上千畝地比較平坦,只要解決了水源問題,再適當的平整土地,種糧食應該不在話下。

 張鹿安找來張喜,進行詢問,張喜說道“北隍城島經過丈量,總數四千餘畝,其中約有一千五百畝的土地比較平坦,另外的都是有坡度的山地。我們此時解救了旅順難民有四百餘人,多數均為老弱病殘,壯丁僅僅六十人了……”

 說到此處,果然附近此起彼伏響起了哭叫、哀鳴的聲音,沒有回來的壯丁的家人,此刻都是沉浸在巨大的悲痛之中。

 張鹿安心裡難受,眼下的難題太多了,首先要解決的就是這些難民的吃飯問題,然後就是合法性的問題,如何才能讓官府認可。再次是如何才能將此處發展成一塊比較可靠的根據地。三個問題猶如三座大山,一度壓得張鹿安喘不過氣來。

 畢竟眼下的大明朝堂,是沒有絲毫指望的,崇禎皇帝朱由檢,那是一個“重馭世之術,而輕經世之道”的主,他自己精挑細選的內閣大臣更是多為黨同伐異之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