過節不收禮 作品

第180章 偶遇趙婉芸(第2頁)

 到1911年夏所有的清政府中央機構全部實行此項制度,民間及地方政府也開始逐漸推行。

 星期計日體系傳入中國後,官方稱星期而民間常稱禮拜,為了避免基督教影響中國,清政府規定正式場合下只能稱“星期”不準稱“禮拜”。

 )

 ......

 下午兩點,周冬凜騎著車順著南京路去馬霍路(今黃陂北路)249弄156號的印度錫克教謁師所採訪。

 雜誌社下一期開了一個新的主題是關於印度宗教的,而在上海的印度人主要是上海開埠時租界從印度招來的錫克人巡捕,也就是上海人俗稱的紅頭阿三。

 錫克教在上海總共有四處謁師所,分別在寶興路、戈登路、馬霍路和舟山路,為了蒐集更多的素材,這四處謁師所自然是周冬凜的重點走訪對象。

 在路過國際大飯店(1954年更名為國際飯店)時,周冬凜在路邊見到了一個有些熟悉的身影,他把車騎了過去。

 “林太太?還真是您,我說看著好像在哪見過!”

 “周先生,真巧啊。”

 “這個是您家的小公子吧,上次去您家裡拜訪倒是沒見著。”

 “對,這是我的小兒子林思成,思成,叫叔叔。”

 “叔叔好!”

 “林太太您今天是帶思成出來玩?”

 “是,我看今天天氣挺好的,便帶他出來逛逛。”

 周冬凜見趙婉芸手裡提著一盒西點,好奇的問道:

 “您也喜歡他家的糕點?”

 “我對西點倒是沒什麼興趣,是我家婉萍喜歡吃,尤其是蝴蝶酥,聽說國際大飯店的蝴蝶酥是上海灘最有名的,我便想著帶一盒給她嚐嚐,她那個樣子不方便出門,給她帶點她喜歡吃的也能讓她的心情好些不要胡思亂想。”

 (國際飯店1934年12月1日開業,開業之初便重金聘請外籍名廚製作蝴蝶酥,在民國時就已經是海派西點的代表作之一。)

 “林太太有心了,婉萍小姐的口味倒是和我二姐很近,她以前也愛吃蝴蝶酥,不過現在成天嚷著減肥就不怎麼碰了,我工作的雜誌社離這倒不算遠,要是婉萍小姐吃著覺得不錯的話以後您就跟我說一聲,我下班的時候從這彎一圈給你們捎過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