易瀟遙 作品

第420章 德國代表團(第2頁)

 醒來之後的楚天銘除了和餘濃那邊還有這一些情報和生意上的往來之外,其他的事情也變得很疏遠,楚天銘也不像之前那樣刻意的維護著兩者之間的友好關係。

 這時候重慶方面突然來電報說是在重慶訪問的德國軍事代表團指名道姓的要來福建和救國軍進行軍事交流,這其中的怪異之處實在是有些讓人費解。

 “不信!可是電報上就是這麼說的!”說完楚天銘和李凱都陷入了沉思之中。

 德國和華國之前的關係也是很特殊的。早在辛亥革命之後,孫中山先生在領導“護法運動”時就得到了德國魏瑪政府的支持和援助。追溯到“庚子賠款”之後,李鴻章採購的德國大炮歷經幾十年還一直在華國軍隊中服役,這便是民國時期中德兩國的歷史淵源。

 第一次世界大戰德國戰敗,德國廢除了與華國的一系列不平等條約,又同華國政府重新簽訂了平等條約,這也使得華國人對德國原本是蠻橫西方列強的看法有所改觀。

 1927年10月8日,鮑爾帶著在德國著名的克虜伯兵工廠和容克飛機公司等大財團的囑託離開德國,在11月16日踏上廣州的碼頭,年底鮑爾與鍾先生在上海會面,兩人相見恨晚,很快取得了相互信任,鍾先生曾稱鮑爾是“唯一的歐洲朋友”。

 1928年11月,鮑爾率領著一個二十五人含軍事、地質、城建和財政的德國顧問專家團再次踏上了華國的土地,並與國民政府展開全面合作。除了給華國軍官上課之外,鮑爾還為鍾先生提供了一套整軍計劃,這正符合鍾先生當時“削藩”即削弱地方實力派軍隊的想法, 鍾先生大為受用。

 1933年5月22日,德國國防軍之父漢斯?馮?塞克特抵達廬山開始訪華,塞克特與鍾先生多次會晤並提出了諸多關於華國國家和軍隊建設的建議,在離開時,塞克特為鍾先生和國民政府奉上一本《陸軍改革建議書》,建議書中核心主旨就是“軍隊是政權統治的根本、軍隊的威力在於軍隊本身的素質、軍隊的戰鬥力在於對軍官的培養”,這三條建議讓蔣介石受益匪淺,並影響其以後數十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