行道人 作品

第242章 心態大變的秦淮茹

這天李元剛剛下班,就被王主任堵在廠門口。

 “李元,明天週日,哪都不準去,就家裡待著,明天我帶個姑娘和你見面”。

 說完不等他說話,騎車就走。

 “哎!”,李元只是伸手指著王主任的背影,無奈苦笑。

 自從進入華清大學,李元心思全都放到學習和研發上。

 而且一直有一種緊迫感。

 他一直想趕在起風前,把半導體研究打下一定的基礎。

 尤其是基礎技術研究,比如光刻機、光刻膠、顯影劑、刻蝕劑、清洗液、氣相沉積(Cvd)、封裝工藝、測試技術。

 上面這些又需要相關基礎技術,比如光源、透鏡、精密自動控制技術等等。

 西方之所以持續保持領先,併產生爆發式增長,主要原因是所有西方國家參與這些基礎技術研究,並不斷優化。

 大學、研究機構研究基礎技術,公司接著轉變為產品。

 在使用中發現問題,並給出解決獎勵,促進相關機構進行改進研究。

 整個西方形成了良性循環,互相依存,互相成就。

 在國內,當前的發展模式和西方類似。

 在各國殘酷地限制下,我們只能自力更生。

 所有的研發成果都能轉化為實際產能。

 唯一與西方不同的是,所有的研究投入都需要國家負擔,不像是西方,主要的研發都是社會自發。

 國家進行補貼引導。

 所有研究機構都要考慮投入產出比,都要考慮持續性發展。

 國內不同。當然這也是沒有辦法的事情。

 第一老百姓沒有錢,第二,國內大部分地區是文盲半文盲狀態。

 所以,只能國家集中人力、物力辦大事。

 這種模式起初非常有效,但是發展到後期,很多研究機構痴迷於拿項目,搞研究,填補國內空白。

 具體有沒有可能轉化為實際生產力,不是他們關注的。

 所以,我們時不時會搞出一個世界第一,開完技術評審會,研究資料就鎖到了保險櫃裡。

 改開後,倭寇從我們這裡搞去了很多類似技術,基本都是無償轉讓的。

 這一世他本來只想當個富家翁,沒事罵罵領導,吐吐槽。

 但是系統太給力,不斷地提供技能,又陰差陽錯地上了大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