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葫 作品

第45章 一將功成萬骨枯

在陳長安的部署下,村裡居民陸陸續續地往澗溪南岸轉移。

 因為暴雨一直下個不停。

 剛開始的時候,有些上了年紀的老人都待在家裡不想走。

 甚至有老人笑馬志遠:“真是沒見過世面,不就是下了幾天雨?我家的房子地勢這麼高,這點雨還能把我家房子淹了不成?”

 “這是陳書記的命令,所有人必須轉移到澗溪南岸!”

 馬志遠知道自己人微言輕。

 每次遇到阻礙,他便把陳長安的名號搬出來壓場子,百試百爽!只要他這麼喊一嗓子,沒有哪個敢不服。

 在村民眼中,陳長安已然是一種信仰。

 下午兩點。

 陳長安站在新修建的吊索橋上俯瞰澗溪,澗溪,從地理科學的角度來講其實不是溪,而是一條可以縱情漂流的山川。

 現在不論是近看還是遠看,都是險象環生。

 水位不斷高漲,河床變得越來越寬,水流速度也越來越快,夾雜著從兩岸沖刷下來的山泥與雜木,水質變得黃濁不堪。

 有種“黃河在咆哮”的即視感。

 “想不到山洪這麼猛……”

 第一次身臨其境地看到山洪的全部形成過程,陳長安心裡頭五味雜陳,在大自然的面前,人類的力量是如此渺小。

 好在他有前世的記憶。

 在他的部署下,澗溪村的人應該可以逃過這一劫。

 至於下游的青梅村。

 那就不好說。

 上世紀五十年代,青梅村的人為了方便澆灌耕地,在村莊上游修建了一座一字型的蓄水堤壩。

 青梅壩是老一輩肩擔手抬,用石料和泥土壘砌起來的,壩體中既沒有鋼筋也沒有混凝土,擱現在屬於典型的危壩。

 然而,青梅村村民的腦子裡並不存在“危壩”的概念。

 許多村民堅定地認為:

 老一輩有老一輩的智慧,就算沒有鋼筋水泥,沒有科學的工程設計圖,老一輩修的堤壩一樣比現代化的三峽工程更牢固。

 青梅壩,在他們眼中就是老一輩智慧的結晶。

 他們做出這個判斷的邏輯很簡單:從上世紀五十年代到現在,在這將近六十年的時間跨度中,青梅壩從沒出現過任何問題!

 這是令人很無奈的一件事。

 在悲劇發生之前,他們不會相信在恐怖的山洪面前,那就是個不堪一擊的泥菩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