番外1 歷史進程

吳欣和姚豐死之前,夫妻兩個聯手寫了一部《農經》。

女人著書還署名,太少見。

而且,姚豐還是姚含薇的時候,名聲極其差。

做過妓女。

然而吳欣堅持把姚豐的名字放在他前面。

《農經》對種地特別重要,戶部的官員想全國推行。

但是有姚豐的名字在上面,有傷風化。

戶部官員上奏新帝。

新帝說:“天下只知道姚豐是薛神娘娘的朋友,是幫薛神娘娘種糧食的幫手。哪裡有傷風化了?”

新帝就是趙王。

吳欣和姚豐一輩子嘗試發現新品種,改良新品種。

改良後的玉米、甘薯和花生之類,產量越來越高。

就連小麥和稻子等傳統作物,吳欣和姚豐也想辦法改良。

還種出了北方的耐寒品種。

山地的抗風品種。

南方的耐澇品種。

老百姓才不管姚豐的過去呢,他們都說姚豐是司農娘娘。

吳欣是司農娘娘的相公而已。

民間有不少人春耕前會拜姚豐。

畫像上的她,身材粗壯,面目黧黑,頭髮隨便用布一包,手裡拿著改良過的各種農具。

“司農娘娘就是司農娘娘,誰說她的壞話,誰就是跟天下種地的莊稼人過不去。”

姚家敗落後,姚豐就剩一個庶弟了。

“你想讀書也不許科舉,不如跟我種地吧。”

姚含芷因為姚豐,被從寺裡面接出來。

既然姚含芷能出來,姚豐索性上書皇上,讓把前太子的妻妾都放了吧。

當時新帝剛繼位。

那就都放了。

這些人都跟著姚豐種地。

姚豐和吳欣八十多歲還在帶領一堆人在田地裡面耕作。

那時候他們在改良棉花。

吃的種完了就種穿的。

從黃毛夷手裡面獲得各種外蕃棉種,和本地棉種嘗試嫁接。

虞朝民眾吃飽不夠,還得穿暖。

終於種出了一點兒名堂。

姚豐有一天在田裡面站起身。

她有些累了。

走到地頭歇一會兒。

睡著了。

吳欣走到她身邊,握住她的手。

手漸漸涼了。

吳欣把她抱在懷裡。

“司農娘娘和司農相公一輩子真恩愛。”

“是呢是呢。”

很久,他們都沒動。

大家有些納悶。

走過去發現,他們相擁去世了。

無病無痛,含笑而終。

百姓說他們成仙了。

姚豐的名字牢牢寫在《農經》上面。

全天下的百姓都在祭奠司農娘娘。

寺廟裡面的賀大小姐放聲大哭。

她唸了一輩子佛。

本來她曾經問過父親,可不可以跟皇上求情,放自己也去種地。

然而賀友蘭不同意。

他臨死前依舊留下遺言,要女兒在廟裡面別出來。

意氣風發的探花郎,到老了也不過是老古董一個。

薛文堂辭官不久,馮檀就辭官了。

忽然間他就悟了。

何必貪戀權勢。

能早抽身就早抽身吧。

賀友蘭成了朝廷上的守舊派。

跟蘇楚鈺他們總針鋒相對。

他甚至提出來關閉海運,全力依靠漕運。

南方各省和北方各省官員都罵他。

海運開的時間長了,自然圍繞海運產生了利益集團。

南方官員和北方官員在磨合中,漸漸找到了新的利益平衡之道。

開海時間長了,自然有人去琢磨海關如何完善。

海防也更加完備。

倭國島鬧了一場瘟疫。

人口就剩三分之一。

轉頭對虞朝俯首稱臣,特別虔誠。

閻次非竟然在島上混了領主當。

這人真是個人才。

賀友蘭作為守舊派,不受待見。

後來也辭官了。

三十年河東,三十年河西。

誰能想到,原來他還是革新派呢?

徐明輝翻譯的東西越來越多。

他不過,漸漸地他發現,黃毛夷的學問和虞朝學子的研究成果開始有重疊。

並且,一些學子他們研究出來的內容比黃毛夷的還先進。

“學問這東西,不交流真的不行。”

虞朝火器改良還在繼續。

火藥製作方法也在不斷革新。

黃毛夷對虞朝越來越客氣。

不過在徐明輝的倡導下,虞朝也不再叫人家是黃毛夷。

太難聽。

就叫西蕃諸國。

西蕃諸國對虞朝尊重得很,對其他國家野心勃勃。

周邊各國都自覺和虞朝緊密抱團,乾脆讓虞朝的軍隊幫他們守衛領土。

他們繳納賦稅的一部分作為交換。

所以,不發展海軍也不行。

邊軍的火器裝備得也更多。

為了多生產火器,軍隊參與礦產開採,和商人聯合起來。

朝廷很忌憚這種事。

可是禁止不了。

不過虞朝現在也願意從西蕃諸國那裡學技巧。

西蕃諸國也學虞朝。

沒想到,他們覺得科舉特別科學合理。

西蕃諸國沒有這種相對還算公平的考試。

平民出人頭地需要依附貴族。

所以,貴族的權力都很大。

因為人才在他們手裡。

西蕃諸國學會了科舉,也用考試的法子選拔人。

而虞朝開始注重立法。

逐步靠法律來限制一些行為。

科舉的內容也不斷改良。

刑部和禮部的地位逐步提高。

朝廷開始考慮要不要開商部,專門處理全國商務。

工部的地位也在發生變化。

海軍一發展,建港也好造船也好,工部和兵部關係密切起來。

戰船總是要改良的。

人家嚶吉利改良了,佛朗機也跟著改良,虞朝不改良,周邊各國就不信任虞朝了。

虞朝的數學物理化學也跟著發展。

當然,他們管物理叫格物學。

化學叫熔鍊術。

像賀友蘭這樣的老古板勢力挺大。

虞朝陷入了新舊之爭。

剛開始是京城學子們探討。

後來各地書院的學子都在討論這些事。

朝廷不想讓他們爭論。

奈何,爭論的人太多了,禁止不過來。

薛文堂和夫人歸隱田園。

他們活了很大年紀。

偶爾聽外面說起新舊之爭,他們就感嘆,如果是拙兒在,那麼一定有特別精彩的見解。

薛文堂和夫人一直領著邱阿四他們各地研究義倉的建設。

“我才能平庸,沒有拙兒什麼也不是。不過建義倉這件事,我過後琢磨了很多。也許我的才能,只能做好這一件事情吧。”

薛文堂總結出了圍繞義倉建設的慈善諸事法。

洪縣義倉都成聖蹟。

薛文堂和夫人無官無職,但是各地都尊敬他們,並且如果要做慈善,都願意接受薛氏夫婦的指導監督。

薛文堂夫婦成了虞朝慈善事業的鼻祖。

“慈善諸事,可以形成成法,防止有人沽名釣譽,也可以讓百姓參與其中。”

薛文堂夫婦關於慈善的貢獻載入史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