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月之上 作品

第193章 消失在大火中的高昌故城(第2頁)

 北魏時高昌地區的漢族大姓闞氏首領闞爽在柔然支持下佔據高昌城,自任高昌太守,宣佈脫離北涼的統治,割據一方。

 後來匈奴人沮渠無諱率北涼政權殘部攻佔高昌城,改元承平,號稱涼王,高昌首次成為地方割據政權,史稱北涼沮渠高昌王朝。

 460年,柔然汗國攻滅北涼沮渠政權後,擁立闞伯周為高昌王。此後,在高昌地區以高昌城為都城,先後建立了闞氏高昌王國、張氏高昌王國、馬氏高昌王國、麴氏高昌王國等4個漢人政權。

 其國土面積最大時東近敦煌,南接河南羅布泊以南的吐谷渾國境,西次龜茲,北鄰敕勒。

 隋朝建立後,麴氏高昌王國開始奉中原王朝為正統,並派遣使臣向隋朝遣使朝貢,並參加了隋煬帝東征高句麗的戰役。而後,隋煬帝冊封麴伯雅為光祿大夫、弁國公、高昌王,並下嫁華容公主宇文玉波作王后。

 唐朝建立後,高昌國王麴文泰入朝覲見唐高祖、唐太宗,其再娶妻子宇文玉波被賜姓李氏,並改封常樂公主。

 隨著西突厥汗國的興起,高昌王國開始在大唐帝國和西突厥汗國之間採取騎牆政策。

 640年,高昌國王麴文泰向西突厥乙毗咄陸可汗稱臣結盟,截斷了絲綢之路,攻打唐朝屬國伊吾,扣押西域諸國經高昌前往唐朝通好的商人和貢使。

 鑑於此,唐太宗派吏部尚書侯君集率10萬大軍攻滅麴氏高昌王國。

 自此高昌地區重新納入中原王朝管轄後,且由此打通了唐朝與西域、中亞交往的通道。

 唐朝政府在此置西昌州,歸安西都護府管轄,州治設在高昌城,其城市的政治與軍事職能空前膨脹。

 同時,在西昌州實行與內地相同的政治、軍事、經濟及文化制度,推行均田制和租庸調製等一系列政治、經濟措施,大力發展當地的農業和手工業,並確保絲路貿易的暢通,使當地經濟、文化發展進入了歷史上的繁榮昌盛時期,高昌城也得到進一步擴建,成為內地通往西域的重要門戶,連接中原與中亞、西亞和歐洲的交通樞紐,世界古代宗教最活躍、最發達的地方,常住居民近5萬人。

 唐末年,遊牧在天山北麓的回鶻人大首領僕固俊率部攻佔高昌城。次年,他以高昌城為都城,建立了高昌回鶻王國。其疆界最盛時西至龜茲、阿克蘇、烏什一帶,與喀喇汗王朝接壤,西北界天山,北面包括準噶爾盆地,南隔塔里木盆地與于闐為鄰,東至敦煌與西夏分界,東南以阿爾金山與黃頭回紇接壤。

 元朝時隨著蒙古汗國的崛起,高昌回鶻王國主動歸附蒙古政權,成吉思汗賜高昌回鶻國王巴而術阿而忒的斤為第五子,並下嫁也立安敦(又名阿勒阿勒屯)公主為王后。由此,高昌回鶻王國長期保持著半獨立狀態。

 元朝中後期,遊牧於天山以北的蒙古貴族窩闊臺汗之孫海都開始不斷南下侵擾高昌回鶻王國,後來海都和察合臺汗之孫都哇等相互勾結,發動反元叛亂戰爭,派12萬大軍向高昌城發動了大規模進攻。次年,叛軍攻破高昌城後,對城內的建築進行了瘋狂的破壞,並縱火焚燬了整座城市,高昌回鶻國王被迫亡命甘肅永昌縣,延續了400多年的高昌回鶻王國名存實亡,所轄領地併入察合臺汗國。高昌城也在這場戰爭中經歷了一場史無前例的浩劫,由此變成了一片廢墟,形成了現在的高昌故城遺址。

 清光緒年間,俄國植物學家、醫生阿爾伯特·雷格爾考察高昌故城並將其描述為“築有很厚圍牆的 一大片墟址”的“一座古羅馬般的城市”。他繼而斷言到“這是古代新疆的一個文化發達民族的建築物”。雷格爾對高昌故城考察後的紀實性描述引起了西方學者和探險家的極大興趣,也揭開了新疆文化考察的開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