木有感情的貓 作品

第514章 子貢留秦

孔儒雖然是奄人,但是在認識秦壽之前,因為兒時見過商國酷法的殘忍,所以一直排斥以法治國,反倒是對周國的禮樂推崇備至。

 在向李耳求教了周禮之後,又經歷了一一系列的經歷,他在禮儒的基礎上,提出了一個“仁”的概念。

 在孔儒的觀念裡,如果統治者與被統治者都能夠擁有“仁者”的品性,都能夠各行其道,那麼,國家與國家之間便不會再起紛爭。

 他一直以為這便是世上最好的救世良方,直到認識了秦壽之後,他方才意識到,人之本性並非純粹的善,也有與之相對應的惡。

 一國之法,唯有行之有效,堅定不移的懲惡揚善,方才能夠逐步的改變國民的思想,讓國民惡惡喜善,最終得以大治。

 秦國之法並非是為了維護君王統治,而是為了維護國家的安定。

 這樣的法是善法,而秦國除了法之外,同樣還有儒兵農墨等等。

 以法治民,以儒教民,以農養民,以商富民,以墨利民,以兵強民。

 如果把儒家法家比作一匹拉動國家奔馳的戰馬,那麼秦國目前已經有六匹足以拉動國家的戰馬。

 一輛六馬戰車比起一馬戰車而言,其奔行的速度無疑更加迅速。

 然而這六馬戰車也同樣存在風險,若是六馬目標各有不同,那麼戰車必定分崩離析。

 秦國設咸陽學宮,學宮之中設有諸科,唯獨以儒家之長的孔儒為大祭酒。

 在孔儒看來,這是看中了他孔儒之儒包容並蓄的特質。

 所以孔儒在教導眾弟子時,從來也不吝嗇,並且時常鼓勵他們去學習其他各家的所長。

 其名曰:“三人行,必有我師焉——”

 於是儒家弟子學貫儒法,兼通兵法墨,可謂全才。

 然而這些全才能夠出色的終究是少數,只有一部分人被秦國委以重任,而更多的則是被下派到城邑與鄉里治理百姓,以作歷練。

 秦國法家弟子掌管律法,兵家弟子多在軍中任職,墨家弟子研究器械,製造出了不少利國利民的好東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