木有感情的貓 作品

第188章 坐而論道(第2頁)

 眼前孔儒的生平與志向,不正是他夢境中那個名為“孔丘”的聖人模板嗎?

 “難道,眼前這位就是大周儒家未來的孔聖人?”

 心念至此,秦壽心底招攬對方的想法便越發熱切。

 他想要在秦國重現百家爭鳴的盛事,如果少了儒家,那必定會少了諸多樂趣。

 而今儒家出現,從對方的口中,他還得知了奉行無為的“李耳”。

 如果歷史真有必然性,那麼李耳必定是那位道家聖人。

 如果能夠將這些人都齊聚秦國,便足以支撐秦壽在秦國建立一座學宮。

 不知不覺之中,秦壽便已經將孔儒上升到了“聖人”的高度,這讓他在與孔儒的交談之時,心態上生出了某種變化。

 以至於他雖然求賢若渴,卻並不敢貿然邀請孔儒前往秦國,擔心會唐突了這位“儒家聖人”。

 而就在秦壽絞盡腦汁該如何開口邀請的時候,他對面的孔儒也是滿心震驚。

 眼前的秦國君雖然對大周的“禮樂治國”並不看重,甚至對商國的“以法治國”還要看好一些。

 然而在他提出“仁禮治國”之後,秦國君竟然能夠提出諸多非凡的見解。

 孔儒自有了自己的“道”之後,便一直缺乏一個實踐的機會。

 無論是周世子還是他周遊列國之時所見的其他諸侯,甚至是他曾經效命的奄國君,這些人表面上客客氣氣,實際上卻都沒有贊同過他的觀念。

 而在秦壽的身上,孔儒看到了“仁治”的希望。

 於是他不由自主的坐直了自己的身體,恭敬的向著秦壽請教問道:“不知道秦君以為,以“仁禮治國”,可能夠使國家長治久安?”

 秦壽聞言之後也坐直了身體,目光堅定的與他對面的孔儒對視,隨後方才開口說道:“不能。”

 孔儒的眸光中浮現出了些許的失望,但他還是滿臉凝重的繼續詢問“如何不能?”

 秦壽的身體緊繃,而後繼續說道:“商依法治國,法寬,則民不畏法,則法不能約束百姓的行為,以至於作奸犯科者不計其數。

 法嚴則暴,則民多怨念,諸侯趁機作亂,揭竿而起者,不計其數,以至於國家凋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