木有感情的貓 作品

第186章 仁與無為(第2頁)

 商國廢除了奴隸與活人殉葬祭祀的制度,擁有龐大的人口基數,但是商國的律法卻是極為苛刻,動則用炮烙等極刑來懲治百姓,在見識過了一場炮烙之後,讓孔儒這個九尺大漢動了惻隱之心。

 於是他在第一次覲見商國的司馬贏武之後,慷慨激昂的向他闡述了以“仁”治國的理念。

 然而他的“仁”道並沒有得到贏武的認可,反而受到了譏笑,認為他的“仁”道是建立在強者的犧牲上面,這本就是一種不公平的道理。

 在商國人眼中,作為“強者”,理當支配弱者的一切,享受弱者所不能夠享受的富貴與權勢。

 讓強者心懷“仁義”,犧牲自己的利益去關懷弱者,那麼,弱者又該用什麼來回報強者呢?

 年少的孔儒並沒能夠說服贏武,反倒是得到了一個“婦人之仁,何以治國”的評價。

 孔儒因此失去了在商國出仕的機會,不得不幾經輾轉離開商國,而後開始遊歷諸國。

 在幾經波折之後,他最終來到了周國。

 此時的他已經二十多歲,在經歷了一番磨難之後,他並沒有放棄自己心中的“仁義”,反而堅定了要以“仁義”治國的理念。

 而在瞭解周國的文化之後,他發現禮樂治國的大周比以法治國的大商更加富庶。百姓們雖然被分出了貴賤,但是在周天子的治理之下,士農工商皆安其命,百姓的日子反倒是過得比商國更好一些。

 孔儒認為,只要糅合“禮樂”與“仁義”,必定可以誕生出一種更加適合治理國家的流派與思想。

 他耗費心力,最終獲得了一個進入周國守藏室的機會。

 望著那浩如煙海的典籍,孔儒第一次暢遊到了知識的海洋。

 三個多月的時間,他都在守藏室內度過,沒日以乾糧與清水為食,早已經遺忘了肉輔的味道。

 那一天,他如往常一般讀書,卻是突然間聞到了魚鮮的味道。

 循著香味尋去,便見一五十歲的老者正用一個小爐在烹飪一鍋魚湯。

 三個多月沒有食肉的孔儒唾沫都差點滴落在地上,他急忙收斂心神,主動的拜見了老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