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9章 江南新報(第2頁)

  當然,這是一張的價格,印得多便會分攤掉大部分成本。

  他想了想,又問:“如果我開個書坊,自己配置印刷工具,招用人手,印製三千份,大概需要多少成本?包括所有材料,人工在內。”

  葛慶愣了一下,回道:“容小老兒仔細算一下。”

  旁邊的人拿來紙筆,葛慶仔細算了又算,最後給了一個答案:30兩銀子左右,分攤下來一份報紙需要20文錢。

  大齊國,一兩銀子等於1000文,一文錢能買一個肉包子,約等於前世的2元錢。

  20文錢相當於前世40塊左右,差不多是大齊國普通百姓一兩天的生活費,成本依舊太高了。

  不過這個成本已經很難大幅下降了,因為紙張就佔了一半多,一張四開頁的報紙,紙張價格就需要10文錢往上,油印約2文錢,這個基礎成本是降不掉的。

  如果印製五千份,單價能分攤到15文左右,這還沒算生產內容的成本。

  這個時代的書籍價格很貴,一本書差不多要200至300文的價格,一份報紙賣30文,應該不難賣。

  季懷安想了想,問:“葛老,你在這裡的月俸多少?”

  “五兩銀子。”葛老忐忑不安地回答道。

  月入過萬了?季懷安有些驚訝,不過書坊在大齊國屬於高端行業,葛老在書坊幹了幾十年,屬於最資深的工匠,這個價格倒也不奇怪。

  一般的工匠月薪也就二兩銀子左右。

  “以後跟著我幹?月俸十兩銀子,你再幫我找幾個人,工錢全部翻倍。”

  他要的是能立馬開工幹活的人,直接從書坊挖人最合適。

  很快,葛老兒便幫他找了幾個工匠,他怕這些人不放心,還提前預付了一個月的工錢,正好40兩銀子。

  接著他又馬不停蹄地去了趟造紙局,按照要求訂購了一萬份四開頁的報紙,因為他買得多,加上小侯爺的身份,單價算成了9文一張,又花掉了90兩銀子。

  回到茶樓後,他又招募了十名窮酸秀才,月薪三兩銀子,共計30兩。

  接著開始培訓這些秀才如何寫新聞。

  茶樓也開始重新裝修,三樓佈置成了辦公室,讓秀才們寫文章,二樓負責印刷,一樓大廳負責展示、宣傳、售賣等。

  他在三樓給自己留了一間辦公室,門上掛了個“主編”的牌子。

  有錢好辦事,十天後,茶樓裝修完畢,他給報社取了個名字:《江南新報》,並定製了一個巨大的廣告牌,豎在樓頂,幾乎整條街都能看到。

  又過了五天,在他的不懈努力之下,第一份報紙終於出爐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