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子玄鳥 作品

第227章 百越自古便為秦土,祭武廟(第2頁)

 霎那間,全場譁然。

 數位老儒連忙上前圍觀。

 一個個皆是滿臉錯愕。

 他們的世界觀,崩塌了……

 好好好,嶺南也是秦國的固有領土?

 老秦人世居西戎,和越地隔了十萬八千里。要說楚人和嶺南有關係,還有點說頭,可這事還能輪到秦國?

 “太史令,你可確定?”

 “臣不敢妄言!”

 胡毋敬抬手作揖。

 他就是覺得有點奇怪,依他所見這神石和字跡的確沒問題。可他心裡總覺得有些古怪,甚至這套操作都很眼熟,天下能有這麼巧的事?

 胡毋敬也算是精通史學,諸侯各國史書皆是倒背如流。就這段石刻來說,的確有部分與史書能對的上。伯益的確協助禹帝治水有功,而後被賜姓為嬴。可真的曾前往揚州治水,還把嶺南封給了伯益?

 “如此,便都說的通了。”蒙毅堅定走出,認真道:“臣聞越國先祖為少康庶子無餘,故越以奉守禹之祀。後越被楚滅,分佈嶺南各地,如東甌、閩越、梅部……皆為禹之苗裔。嶺南越人,便是秦嬴先祖伯益帶去的。他們世代為秦嬴守護越土,只待秦嬴後人至嶺南取回舊土。”

 “……”

 “……”

 “……”

 蒙毅此言一出,震驚四座。

 本就瀕臨破碎的世界觀,徹底崩塌。

 還帶這麼套用的?

 的確,史書確有記載越為大禹苗裔。可問題在於時隔兩千多年,是真是假也沒人能說的清。關鍵是,還能說出越人給秦國守候封地的鬼話來?

 騙哥們可以,別騙自己啊!

 “臣亦有所聞。”

 “丞相有何高見?”

 李斯手握一尺二寸紫玉圭,抬手作揖道:“秦嬴先祖伯益擅治水,還曾為禹帝虞官。其擅造井,而嶺南便有不少水井,或許便是伯益帶去的。”

 “李相說的對。”

 “對對對,太對了!”

 “伯益還曾於南方開墾荒地,種植水稻。所以,嶺南越人食稻便是自其始!”

 “還有!”郎中令任囂也是出面作揖,“臣聽聞,嶺南各部以蟲獸為圖騰。有水牛、蜜蜂、蛇、蟒、蛙……而伯益本就掌管山澤,負責繁育鳥獸。或許便是因為伯益為遭受水患的越地繁育鳥獸,所以各部以此為圖騰!”

 “對對對,西甌圖騰就為蛙神。相傳古之嶺南洪水氾濫,天旱酷熱,禾苗枯槁。故祭祀蛙神,認為蛙神能馭洪水戰勝水患。而伯益擅養蛙,故有此一說!”

 “臣記得,禹巡行四瀆,與益、夔共謀,行到名山大澤,招其神而問之:山川脈理金玉所有鳥獸昆蟲之類,及八方之民族,殊國異域土地裡數。使益疏而記之,命曰《山海經》。似乎,便有提到此事!”

 “……”

 這些是真的嗎?

 沒人能下定論。

 看似都很合理,實則根本經不起推敲。就他們說的,也只是生搬硬套而已。望著他們急於表現自己,胡毋敬只感到脊背發涼。

 他作為太史令,主要就是負責修錄史書。他估摸著這顆神石都是假的,只是沒有證據。現在群臣皆如此,已是無力迴天。他素來是恪守史官的節操,不依喜惡只依史而書。卻沒曾想,皇帝恰恰就利用了他這點。

 “善!”

 秦始皇拂袖輕揮。

 “太史令!”

 “臣在。”

 胡毋敬提筆走出,抬手便於帛書上快速書寫,“維三十年十月,武信侯使人自嶺南還,獻神石,曰:天下大水,殃及九州。大費至揚,治水南拓,故賜姓嬴。嶺南之土,世代為嬴。”

 落筆時,胡毋敬只覺胸口好似壓著塊巨石。昔日他就以秉筆直書而揚名諸侯,皆知他凡落筆成書絕不更改一字。這些年來,他也始終恪守史官的操守。可自黑夫入咸陽後,他卻間接成了幫兇。縱然他知曉有問題,可卻不得不秉筆直書!

 “善!”

 秦始皇拂袖揮手。

 數名武士扛著帝輦而來。

 坐上去後,武士便扛著他而去。

 馮去疾與李斯對視了眼,緊隨其後。他們混跡官場多年,知道皇帝的心思。秦國若要動真格的,這嶺南百越說滅也就滅了。

 滅越容易,治越難!

 秦始皇思索再三,決定採用懷柔之策也是這道理。能不戰而屈人之兵,兵不血刃的拿下嶺南自是最好。減少損失,還能便於後續治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