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93章 越人好糖,英烈碑(第2頁)

 伐楚之時,黑夫就曾幹過。他執拗的為死去鄉友刻木碑,包括他們的名、籍。他們為秦國的大一統付出了最寶貴的生命,所以不該被秦國遺忘。就算無法落葉歸根,也不能做個無姓無氏無名的孤魂野鬼。

 秦國對墳墓也有規矩,像無爵者是不能栽樹的。周略有不同,各個級別享受的權利都有細分。比如說天子墳高三仞,樹以松;諸侯半之,樹以柏;丈夫八尺,樹以欒;士四尺,樹以槐。

 至於庶人?

 不好意思,無墳。

 只能樹以楊柳。

 這就導致後世考古,挖出來的先秦墳墓九成九都是王侯公卿的。只能說他們這規矩,也算間接為考古提供了研究價值。

 “五百主是要為他們立碑?”

 “是。”

 李信饒有興致的看向驚。

 若換做別人,他會認為是故意為之藉此拉攏人心。可驚心思質樸,說話喜歡直來直去,可沒本事整這些陰謀詭計。

 驚則是略顯忐忑,低聲道:“下吏認為可在墳冢處為死去將士立碑,刻下他們所有人的名、籍。讓他們知曉,他們開拓嶺南的功績秦國不會忘。吾嘗聞功銘著於鼎鍾,名稱垂於竹帛。士伍所求,不過石碑留名。再挑選合適的平地,將墳冢以戰陣排列。吾等生前為秦拓土,死後亦可為秦戍守南疆!”

 “善!”

 李信拍案而起,面露欣喜。想不到驚這糙漢,竟能想到如此方法。這幾日陰雨連綿,導致軍心渙散。再加上不少都是楚人或是齊人,各種抱怨。他這段時間也是在想該如何安撫士伍,收攏軍心。聽驚所獻良策,頓時是茅塞頓開。

 “驚,你此次可立下了大功!”

 “其實,還是仲兄的功勞。”

 “哦?”

 “仲兄伐楚時,曾於淮陽為鄉友立碑。”驚長嘆口氣,輕聲道:“歸雲夢時,便將他們的遺物交給他們的親眷。同時自掏腰包,在雲夢澤立英烈碑。凡雲夢人戰死沙場者,皆可登名。”

 “英烈碑……”

 李信苦澀點頭,自語道:“古之穰笡,愛兵如子。士卒次舍,井灶、飲食、問疾、醫藥,身自撫循。三日而後勒兵,病者皆求行,爭奮出為之赴戰。傳令:鑄英烈碑,以彰秦卒開疆拓土之功。屆時,本侯親自為英烈書名!”

 “將軍英明!”

 驚長拜作揖,起身告退。

 陳嬰則是沉默不語,若有所思。看來母親的告誡,又都對上了。秦國一切都講究實用,什麼儒家法家,能為秦所用的才是好家。是謂循名實而定是非,因參驗而審言辭。治國不一道,便國不法古!

 來至嶺南,他看到了秦軍的改變。本以為齊楚士卒會鬧事,可他並未瞧見這些。這可都有賴於李信的治理,他明確說要摒棄昔日觀念。沒有齊人楚人,只有秦卒。敢言齊楚者,一律軍法從事。

 當然,拉山頭這事肯定還有。畢竟語言不通,也難溝通交流。但起碼能做到井水不犯河水,上了戰場便是袍澤。陳嬰本以為會看到秦人仗勢欺人,同樣未瞧見。大部分秦人都有優越感,他們是勝利者是正規軍,可不是這些雜牌軍炮灰能比的。

 陳嬰問過麾下百將,才知道剛開始是有的,這種歧視體現在方方面面。就比如吃飯時少給半勺米,挑齊人楚人守夜。他們用的甲兵也會差些,或多或少有些小毛病。各種辛苦活,往往都是讓他們幹……

 因為,秦國是勝利者。

 這種優越感,很多秦人都有。但凡聚兵合將,必起紛爭。李信為將多年,知曉治軍要恩威並施。不光要愛兵如子,更要恪守軍法。若是太過寬仁,只會令軍紀渙散鬆鬆垮垮。所以李信便拿追隨自己多年的短兵五百主開刀,當眾笞刑三十,並且由他親自動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