星海一葉 作品

第三百六十五章 天眼一號(第2頁)

    由此,人類便達成了將引力波探測器的臂長,升級到數百乃至於數千光年的地步。

    從最初的臂長4公里,到後來的臂長數千萬公里,再到此刻的臂長數千光年,人類在引力波探測方面的能力實現了極為巨大的飛躍,探測精度提升了何止千百倍。

    但……很遺憾,就算探測精度提升瞭如此之多,面對原初引力波這種波長達到了可觀測宇宙直徑量級的怪物,都無能為力。

    要探測原初引力波,需要另闢蹊徑,需要全新的探測方法。

    韓陽找到了理論上具備探測原初引力波的方法。

    因為宇宙大爆炸早期以超光速暴漲,而原初引力波只能以光速傳遞的緣故,它被“封印”在了宇宙微波背景輻射之中。

    宇宙微波背景輻射,可以簡單視作宇宙自誕生之初的第一縷光芒,可以被稱之為“原初之光”。

    它是一種充滿了整個可觀測宇宙的電磁輻射,溫度約為2.725開氏度。

    原初引力波如果存在的話,那就必然已經成為了宇宙背景輻射的一部分。

    而,凡是存在的,必然會留下痕跡。通過社會學手段而不是科學手段,韓陽已經知曉原初引力波是確實存在的,那麼,這種痕跡也必然存在。

    由此,韓陽便找到了完成引力子量子化的最終手段:通過對宇宙微波背景輻射的探測,找到原初引力波所造成的影響,並將它分離出來。

    這同樣是一件極為困難的事情。畢竟,就算這種影響確實存在,這種影響也必然極為微小。要探測到它,就必須具備靈敏度高到幾乎不可思議的探測設備與手段。

    但,就算這極為困難,它也畢竟是具備實現可能性的,而不是如同其餘幾種手段,譬如直接觀測引力子、通過引力波探測器觀測原初引力波等,根本不具備實現的可能性。

    在完成了對於從雲光文明之中購買的所有科學數據的消化吸收之後,韓陽確認,此刻的自己已經具備了理論上製造出精度足夠高的觀測設備的可能性。

    當然,僅僅只是理論上而已。將理論化作實際,真正將這種探測設備造出來,仍舊是極為困難的事情。

    或者說,單純的製造這種探測設備其實並不困難——對於已經擁有如此之強大工程力量的人類文明來說,推動一顆星球尚且可以做到,什麼樣的設備能難得住人類?

    更準確一點來說的話,便是,這種設備該怎麼造,才是最為艱難的。

    這涉及到大量的理論計算。

    人們必須首先確認究竟需要什麼樣的參數,才具備探測到這種影響的可能性,然後再去研究該如何實現這種參數,該使用哪種材料與結構,等等等等。

    基於這個目標,人類科學界與韓陽同時開展了大量的計算與研究,並展開了一次又一次實驗。

    在這過程之中,無數個極為艱難的科學問題湧現了出來。雖然有了羅氏分析這一有力的數學工具,極大提升了效率和降低了難度,人類科學界仍舊錶現出了力不從心的跡象。

    沒有辦法,在過去數百年時間裡,他們已經習慣了學習現有知識,然後在現有知識基礎上做微創新和應用化研究的環境。現在要自己親自去探索未知領域——沒辦法,實在是沒有這個思維和意識啊。

    韓陽知道,真正具備這種科學思維和意識的科研人才,只有從下一代人之中慢慢培養出來了。

    通常來說,普通文明不會具備這種機會。因為內外部的環境都不允許。

    也只有有了自己存在的人類才有這個機會了。

    人類科學界僅能做一些輔助性的工作,這一項工作的關鍵核心,便落在了韓陽的身上。

    幸好,現階段的韓陽經過了之前那數次重大升級,具備足夠的信心面對這個難題。

    在這過程之中,韓陽首先確認了建造這種探測設備所需要的外部環境。

    各種干擾輻射越低越好。

    這種環境,與需要極低背景輻射的中微子探測器又不相同。中微子探測器可以建造在極深的地下,屏蔽幾乎一切外來輻射。但此刻這種探測設備,建造在地下的話,便連宇宙微波背景輻射都屏蔽了,那還探測個什麼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