祁陌魎 作品

第四百八十六章 嵩山四(第3頁)

 禹王廟遺址在登封老城區東關,為明代登封知縣傅梅所建。傅梅認為登封為“聖王過化之所”,“大禹功在萬世”,即將鄉民為其建的生祠改為禹王廟,並“以益配之”,“每歲添設春秋二祭,每祭用銀三兩”,以“表章前烈崇報功德”。

 大禹神篆在古籍上記載在嵩山玉女峰上,有七個大篆字,人莫能識,傳說為大禹治水成功後在五嶽勒石銘記時留下的,現已無跡可尋。

 啟母冢位於告成鎮冶上村。《帝王世紀》載:“陽城有啟母冢。”今人多稱毛女冢。

 古陽城陳列館位於登封市告成鎮,和觀星臺毗鄰。原為hen省文物研究所登封工作站,現歸登封市觀星臺文物保護管理所管理。陳列館主要展出禹都陽城王城崗遺址和陽城遺址出土的文物,主要有夏朝到東周時的石器、陶器、骨器、青銅器等。

 道統祠在嵩陽書院,供有帝堯、大禹、周公半身像。後壁繪有帝堯巡狩、大禹治水、周公測景三幅壁畫,描繪了他們在嵩山地區活動的情況。道統祠和先聖祠一樣同為嵩陽書院祭祀的主要場所,是大禹被列為儒家先聖的有力證據。

 焦河,村名,位於登封市中嶽街道辦事處,相傳大禹治水時,嵩山東溪的蛟龍曾幫助潁河惡龍和大禹交戰,大禹最終殺死了它們。後人就稱這條河為蛟河,現經演變而稱為焦河,焦河沿岸的村莊也就稱為一溜焦河。

 石簸箕位於登封大冶鎮陽城山(馬嶺山)下的東施村,為一石底大坑,形若簸箕,故名。相傳大禹治水時為制服為蛟龍助戰的獨角龍,而獨角龍藏在陽城山下的一個深潭裡,大禹就用神斧將潭壁砍開一個口子,將潭水放出而殺死了獨角龍。

 沁水,村名,位於登封市大冶鎮北部,相傳這一帶原是一個大湖,大禹治水時化為和尚調動民眾積極性,劈開秦五龍,將湖水排出,因此地泉水外翻,當地人稱為“外沁”,故名沁水村,村裡的小河也就稱為沁水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