吳子雄 作品

第1415章 工業革命(第2頁)

 不過現在也算好了許多,朱棣似乎也發現了這一點,已經將官員提升薪水納入了日程,說白了就是有錢了,這些建立的工坊集群說是日進斗金也不為過。

 在這段時間裡,朱棣也不是沒有任何動作,或者說他許許多多的動作都比較隱蔽,比如他已經在不聲不響之中,將自己的錦衣衛提升了一個巨大的臺階,只不過外人難以察覺罷了。

 又比如,他已經將京城之內軍隊重新做了編煉,引入了現代步兵操典,更是以為班、排、連、營為主導,以團、師為指揮,私底下甚至開始想著引入軍銜。

 不得不說朱棣在這方面玩的很徹底,而且似乎作用還十分不錯。

 這些新編煉的軍隊,所有的軍權都在朱棣親自掌控之中,在完成步兵操典鍛鍊之後,也開始逐漸的引入武道功法,或許過不了幾個月又將提升一個巨大臺階,到了那時,他這三萬大軍,抵過以往三十萬一點問題沒有。

 劉浩也能理解朱棣的做法,在一個封建時代的世界之中,信息本就十分緩慢,當真一下將武道推廣開來,很可能引起的不是國力的提升,而是社會的動盪,緩和一些倒也沒有什麼大不了的,也不缺這一點時間。

 劉浩幾乎不用猜測,就能知曉朱棣接下來對軍隊的改制將如何進行,無非是將京城這三萬大軍之中甄選教練,又或者直接從中提拔,散播到九邊邊軍之中,以點帶面,從根子上直接將原本的大軍換血。

 在這個過程當中,朱棣的錦衣衛也將是最大的監督者,而後才是東廠,本就是武將出身的朱棣,只需一年功夫,便可將整個大明帝國最大的根基徹底提升一個等級。

 而有著軍隊根基的穩固,接下來才是朱棣將武道推廣開來的起始。

 不得不說朱棣也是幸運的,若非劉邦和張良三人碰到了朱瞻基,有了這一次將自身學識驗證的機會,朱棣也不可能擁有如此之多的銀錢加速,這個過程或許還需要緩和幾年功夫才行。

 可到了幾年之後,又是一個什麼模樣誰又能夠預料?哪怕成功了,也不可能像如今這般面面俱到,這幾乎是毋庸置疑的。

 說白了,百姓溫飽都沒辦法徹底穩固之時,所有的機會也不過是紙面上的機會而已,看得著卻根本吃不著,到頭來或許會成為很多野心家收攏百姓的手段,反而會促使大明帝國這次改變之中埋下諸多隱患。

 到了那時,朱棣或許就不得不將更多的希望寄託到他老爹朱元璋的幫助之中了,本就是懼怕朱元璋的朱棣日後更是休想在朱元璋面前抬起自己的腦袋來。

 這或許是一個巧合,但何嘗不是朱棣自身的氣運使然?

 郊外,劉邦建立的八百棟四合院一日功夫就銷售殆盡,大筆錢財的回籠,也給了他更大的信心,但這一次,他卻沒有再肚子開發的意思,而是返回京城拉攏了更多的合作伙伴。

 這裡頭,自然缺不了朱瞻基,加入其中更多的還是那些個王公貴族們,誰讓周圍的土地,大多都被他們早早拿下?

 只不過這一次,劉邦可徹底將項目做大了,幾乎就是本著建立京城周圍衛星城而去的。

 當消息轉播到朱棣耳中,也難怪他急急乎乎的找上門來,面對劉邦,朱棣不可能擺什麼帝王架子,據說兩人關起門來吵了大半天,這才將這個項目確定,離去之時,朱棣的臉色都是青的。

 也只有朱棣知曉,這些臉色都是做給外人看的,他和劉邦早在見面的最初幾分鐘之內就已經達成了協議,未來建立的衛星城也不可能只有這一個而已。

 往東,火車站所在之地,新的衛星城也同樣納入其中,往南通州所在,更是得到巨大的擴張,作為京城大運河的源頭之一,自然也不會錯過,可以說一個真正的京城經濟圈在兩人見面之前就已經心裡有數了。

 所謂的爭吵,無非是利益的分割而已,誰佔大頭的區別罷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