亭下聽雨看劍 作品

第105章 五花八門(第2頁)

 不同的理論在不同的時代有不同的人自然有不同的理解,所以最好的方式就是去讀,然後自己思考對不對,做作業,錯題一樣有參考價值。真假在於自己的心判斷。儒者們有時抨擊或否認某些低級的神只,那是為了維護更高的、更加重要的神只信仰,就像基督教、佛教都常常抨擊該教之外的神只一樣。本人信因果,種瓜得瓜,種豆得豆,不信神來不信仙,相信自己,我就是我,能夠害我的,幫我的,只有我自己。、

 儒教信奉的最高神,是天。 天壇的上帝神主牌在儒教經典中,和天相等的另一稱號是上帝,或稱帝,天帝。皇天上帝的名稱來自《尚書·召誥》:“皇天上帝改厥元子茲大國殷之命。”《論語·堯曰》:“敢詔告於皇皇后帝”。《尚書·堯典》:“肆類於上帝,禋於六宗,望于山川,遍於群神。”中國古代的上帝,就是當時中國人的祖宗神。其中最優秀者,是黃帝和炎帝。而所謂“炎黃子孫”,首先是說,天子們的家族,乃是黃帝或炎帝的後代,後來就成為中國一般人祖宗的代稱。也就是說,秦漢及其以前,中國古人所信仰的上帝,乃是他們的祖宗。隋唐時期,國家統一,至上神名字被依據《周禮》,正式確定為“昊天上帝”。昊天上帝的意義,則依據儒者毛氏對於《詩經·黍離》中“悠悠蒼天”的解釋。認為昊天的意思是“浩大元氣”,而上帝的意思是說,天就像君主一樣統治著世界。

 儒教的主旨是“聖人神道設教”,其基本信仰是“仁”,即人人友愛。「禮」是實現「仁」的基本途徑。大部分事情都是相對的,所以想人人友愛,可以想想,但很難實現。完美只是一種理想狀態而已,當真了,哭的是自己。天人感應是儒教的教義之一。《尚書·湯誥》“天道福善禍淫,降災於夏,以彰厥罪。”天人感應思想源於《尚書·洪範》,孔子作《春秋》言災異述天道,到西漢時董仲舒據《公羊傳》集天道災異說之大成。董仲舒認為,天和人同類相通,相互感應,天能干預人事,人亦能感應上天。董仲舒把天視為至上的人格神,認為天子違背了天意,不仁不義,天就會出現災異進行譴責和警告;如果政通人和,天就會降下祥瑞以鼓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