卡爾瑪聯盟 作品

第五十七章 公國的經濟文化發展(第2頁)

 這種做法可以提高農民的積極性,促進商品經濟的發展。同時康斯坦察的貿易往來更加密切,使得稅收更加向工商業稅偏移。

 但各個地方的情況不同,於是參政院對每個地方實行不同政策。發展好的地方推動貨幣地租,差的地方就以實物地租為主。大公也極力減輕徭役的持續時間,讓平民有更多時間去生育孩子。

 對於農奴,米爾恰最終還是和波雅爾進行妥協。農奴可以花錢贖身,也可以通過領主的“仁慈”來獲得自由,但如果要繼續耕種土地,要向領主繳納地租。

 和其他國家相比這已經是非常寬容了。而向東看,在從基輔公國衰落到莫斯科公國崛起的這段歷史中,外敵入侵、內戰、旱災、傳染病和其他災難頻繁發生,這就加深了農民對地主的依賴和地主對農民的束縛。漸漸地,農民每年僅有一次離開主人外出的機會,時間是秋末的聖喬治節前後。當然,這樣做的前提是他們的債務已付清。

 蒙古人的勒索進一步加重了羅斯經濟的貧困。正如柳巴夫斯基所說:“一條巨大的寄生蟲寄生在東北羅斯人民的肌體內;它吸吮身體中的養分,長期消耗他的體力,並不時地在他的體內製造混亂。”除了蒙古征服和勒索的影響之外,黑死病也於14世紀中期抵達了俄羅斯東北部,並在接下來的一百年中一再發作。羅斯的人口損失慘重。

 經濟的發展也要有相應的上層建築和法律,米爾恰將全國分成28個省。高官由大公任命,並效忠於大公。

 而在大公不在期間,參政院負責國內的日常事務。當然大公的一切命令都得執行。

 彼得自然也是負責商務貿易方面,為了支持改革,他將四個口岸的關稅全部上交。這讓米爾恰非常感動。

 彼得的權勢僅次於大公,為了增加收入,開始對食鹽進行國家壟斷。同時他也是唯一可以進行食鹽生產和貿易的波雅爾,其利潤可是非常大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