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光回溯 作品

第249章 荀天突破合體境

第二百四十九章 荀天突破合體境

 唯一沒有動靜的只有佛族,佛天正跟隨著毗溼奴王在天竺國一路遊歷修行,遇佛拜佛、遇廟燒香,隨著遊歷,一路的感悟,佛天的佛法日漸高深,修為也快速增長,現在已到了煉虛境圓滿的極致。

 隨著佛天與毗溼奴王日夜相伴遊歷,相互研討佛法,兩人的關係也變得融洽了起來,不再心有芥蒂,而且,荀天對佛法的領悟、直指事物本質的獨特見解,細微之處見真諦,常常讓毗溼奴王很無語,自嘆弗如。

 隨著佛法的增長,佛天越發顯得不凡,越來越有當代大佛的法度,在領悟佛法之時,經常腦後會顯化佛光,這讓毗溼奴王越來越惶恐,越來越感覺自己的渺小,從一開始,他以長者自居,再到後來主動以平輩相稱,直到最後,竟尊佛天為長,以佛天為首。

 這一日,兩人一路遊歷至摩訶菩提寺,“摩訶”是佛教常用語,見於《般若波羅蜜多心經》,意思是“無邊無際的大、心量廣大”,比喻宇宙萬物間的規律與特質,相當於我們常說的“道”或“命”。

 “菩提”意思是“覺悟、智慧”,用以指大徹大悟,明心見性,證得光明的自性,即達到涅盤的程度。

 所以,摩訶菩提寺就是指使人覺悟,領悟宇宙萬物間的規律與特質的地方。

 此寺相傳是佛陀獲得啟蒙的地方,寺中有一顆巨大的菩提樹,菩提樹原名“畢缽羅樹”,又名“佛樹”、“道樹”、“神聖之樹”,因釋迦牟尼在菩提樹下悟道,才得名菩提樹。

 佛天一走進此寺,便感覺靈臺一動,心中不由一蕩,“這是我該來的地方。”

 於是,隻身靜靜走到樹底,合掌盤膝坐下,心歸塵、塵歸土,淡淡唸誦道,“身是菩提樹,心如明鏡臺。時時勤拂拭,勿使惹塵埃。”

 “菩提本無樹,明鏡亦非臺。本來無一物,何處惹塵埃。”

 “菩提本非樹,靈臺亦非臺。心塵歸大海,何懼惹塵埃。”

 三句謁語誦罷,只見佛天身上因一路遊歷而粘住的塵埃紛紛垂落,整個身體頓時變得晶瑩剔透,纖毫畢現,腦後佛光閃耀,形成一輪圓環,頭頂半空似有梵唱響起。

 頭頂之上,菩提樹也忽忽放出豪光,正抽枝拔綠,快速生長,大有開花之勢。

 “噹噹噹”,摩訶菩提寺深處猛地傳出三聲鐘聲,鐘聲遠播,似晨鐘暮鼓,分外悠揚。

 “金剛鍾為何突然會響?是誰?是誰敲響了金剛鍾?”

 一迭聲的驚咦聲響起,驚得所有住院僧人和香客紛紛起身,在住寺方丈的帶領下急急向外跑去。

 待看到菩提樹下靜靜坐著的佛天,以及菩提樹與佛天身上的異象,頓時明白了是怎麼回事,眾人隨即變得惶恐,紛紛拜倒在地,方丈摩訶薩法師高聲唱喏道,“阿彌陀佛,小僧摩訶薩恭迎佛子迴歸。”

 其餘僧眾也跟著方丈高聲唱道,“恭迎佛子迴歸。”

 毗溼奴王一臉懵逼,一步上前去,向摩訶薩法師合掌一禮,隨後解釋道,“方丈法師,此人乃東勝神州人士,並非佛子,法師是否搞錯了。”

 天竺國人一直稱呼神州為東勝神州。

 “不會錯,金剛鍾鐘響三聲,便預示著是佛子迴歸,這豈能搞錯了。”

 “即使我搞錯了,金剛鍾也絕不會錯。”

 “有本事你去給我敲響金剛鍾試試”,摩訶薩法師瞪眼怒懟道,似對毗溼奴王不相信佛天是佛子很是氣憤。

 毗溼奴王雖貴為拜火教大太上長老,但摩訶薩法師的身份不低於他,所以才敢直懟回去。

 毗溼奴王被懟,也不生氣,只怔怔發呆,不知在想些什麼。

 金剛鍾是摩訶菩提寺的鎮寺佛寶,存於該寺已不知多少年了,但從未響過,也沒有人能敲響它,今日,它卻無故自響,似在迎接某位大佛的到來,只能說明佛天的身份不凡。

 畢竟,金剛鍾是不以人力可以敲響的。

 而且,佛天在菩提樹下悟道,菩提樹竟有開花的趨勢,更能證明佛天的佛性極其的高。

 菩提樹不輕易開花,開花必有因果。

 毗溼奴王略略一想,相明白這些以後,也“撲通”一聲拜於地下,口誦,“阿彌陀佛,請佛子寬恕我的不敬,為彌補我犯下的口業,我願追隨佛子,做佛子的僕從。”

 也難怪毗溼奴王會如此表態,直接將自己定位為佛天的僕從,只因“佛子”一詞所代表的是佛祖的弟子,其身份可想是何等的高貴。

 佛天並未開言,只是禪定而坐,靜靜地領悟佛法,有那麼一刻,他真的開悟了,心中的一切想法全部消失得無影無蹤,空蕩蕩的,猶如一片虛無空間,下一秒,絲絲智慧在空間叢生、開花,猶如一顆菩提樹種在了他的心間,抽綠而開花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