吾誰與歸 作品

第四百七十八章 通和宮的那個通和

    張居正寫第一卷階級論的目的是為了解釋自己的政策,讓政令獲得大明上下的認可和執行的共識。
 


    而第二卷他是不主張公開刊印,大量發行,傳的哪裡都是,第一卷對當下的大明而言,完全足夠,第一卷讓人們意識到階級的存在,和它的不正義性。
 


    張居正反對還田疏,也是基於第一卷,但寫出第二卷分配之後,張居正其實也期盼著還田疏能夠推行。
 


    工兵團營制度的逐漸完善,讓張居正逐漸意識到,或許還田疏真的可以推行,哪怕是能夠執行部分,也算是累積了底蘊。
 


    而負責此事的王崇古,表現出了他的迫不及待,若非皇帝、太傅拉著,王崇古現在立刻馬上就要在全國推行工兵團營,來組建大明的廂軍,安置流民。
 


    “王次輔,大明還需要一些時間,而且我們有充足的時間,當下大明超過八成的丁口,都是農戶,雖然商稅比例已經超過了五成,但商稅的八成都是來自於海外種植園、市舶司抽分、官廠團造,而不是來自於鄉野之間。”朱翊鈞勸王崇古冷靜,不是讓他自己降溫,而是說起了大明當下的情況。
 


    朱翊鈞進一步說道:“大明當下仍然以小農經濟為主,鐵犁牛耕、精耕細作,農耕和各家各戶的手工佔據了九成的產出,剩下的才是手工工場產出,只佔據了一成,小農經濟是以每一戶為單位,是零散的,而且是任何的風吹草動都有可能讓小門小戶化為烏有。”
 


    “王次輔你說呢?”
 


    “臣欠考慮了。”王崇古逐漸冷靜下來,察覺到事情沒有那麼簡單。
 


    工兵團營不是無所不能的,一如當初的軍屯衛所,所以,需要在實踐中再總結經驗。
 


    迷信於某種主張、某個政策可以一勞永逸的解決所有問題,本身就是一種幻想和幼稚。
 


    大明的工兵團營是有破壞性的,是一個矛盾統一體,他能夠生產,也能破壞,張居正擔心的天下大亂是一方面,而另一方面,它會一種蠻橫的姿態,破壞當下大明穩定的生產關係,這必然會產生陣痛,讓這個陣痛,儘量減少到大明上下,都可以承受的地步,這才是明公們必須要思考的問題。
 


    “的確工兵團營的團造法,相比較小農,是更加集中的,規模更大的、產出流通性更強的生產方式,這對小農而言,是致命性的,臣忽略了工廠團造的矛盾統一體,只看到了它好的一面,也忽視了小農的脆弱。”王崇古由衷的說道,他意識到了現在就馬上推廣的可怕危害。
 


    大明農戶是總丁口的八成,農戶男耕女織出產的貨物,在大規模集體營造面前,不值一提。
 


    任何政令都是如此,步子邁的太大,都會出現巨大問題。
 


    當下大明的小農經濟還是主體,如何在延續中漸變,才符合當下大明經濟形勢。
 


    矛盾統一體,這個概念不復雜,大明存在廣泛的這樣的生產關係。
 


    比如自耕農、佃農、僱農,他們多數掌握了少數的田畝或者沒有田畝,必須強人身依附於鄉賢縉紳,獲得田畝耕種,維繫生存,過重的地租導致過低的勞動報酬,讓窮民苦力無法生存,而鄉賢縉紳本身沒有那麼多的人丁去耕種,土地荒廢對於鄉賢縉紳而言也是浪費。
 


    那麼小農和地主就是為谷租而矛盾、且相互依存、並緊密聯繫的矛盾統一體。
 


    比如,城裡的老爺們僱傭短工和長工,工錢就是矛盾,但彼此相互依存就是統一。
 


    這種矛盾統一體如同矛盾一樣,廣泛存在。
 


    工兵團營出發了,從北大營出發的團營只有三個,只有三萬六千人,這三個團營修了四條馳道,剩下的三個團營,修建了京雲(大同)馳道,因為京雲馳道,是施工難度最高、工況最為複雜、海拔落差最大的馳道,所以需要三個團營分為三段施工。
 


    京營一共有十萬人,共有三個騎營、十二個車營,十八個步營,而每一個騎營、四個車營、六個步營構成一個團營,京營一共有三個團營,為武字團營,耀武團營、奮武團營、振武團營,分別為戚繼光、李如松、麻貴掌控。
 


    這三個團營是編制名稱,所轄軍種,不總是固定的,比如在實際征戰中,李如松為先鋒,就會掌管所有的騎營,而戚繼光的中軍主要為步營,負責殿後的麻貴則大部分為車營,這種靈活調整,只有京營能夠做到。
 


    而眼下六個工兵團營,亦有自己的單獨軍號,為勇字團營,分別為忠、烈、毅、襄、校、憤,而第一到第三工兵團營,正在修建大同府到歸化城馳道。
 


    朱翊鈞在武英樓目送他們離開。
 


    潘季馴人在歸化城,和他想的不同,歸化城並不是塞外草原的明珠,相反,它真的很簡陋也很破敗,城牆並不是磚石城牆,而是土坯,而且土坯的質量很差,導致了城牆坑坑窪窪,而城牆圍不過十里,城內也不是一個個的坊,而是凌亂無比邊民雜居其間,甚至連像樣的街道都沒有。
 


    如果大明是小農經濟的話,那麼草原就是完全依賴於自然的自然經濟,長生天但凡是不肯恩賜,就是死亡的自然經濟,極為脆弱,現在草原上的信仰,佛學更多,而且是大歡喜的密宗,這可能讓長生天十分震怒,所以沒有了恩賜的草原,越發的貧瘠。
 


    潘季馴把綹胡馬匪剝皮幫一千三百人斬首示眾後,就獲得了普遍的認可,
 


    三娘子這個布政使,一直想找潘季馴詢問一些問題,但是她沒找到,潘季馴這一連十幾天,不在城中,去各個部落,這些小的部落,其實和大明一個個的村寨極為的相似,相比計較之下,部落更加脆弱,一場雪災、一場大旱、一場瘟疫就會消失的無影無蹤。
 


    潘季馴在草原萌生了綠意,三月初回到了歸化城的總督府,說是總督府,不過是個二進出的宅子,但這也是整個歸化城少有的磚瓦建築了,也是在歸化城投降後,營建的衙門。
 


    “潘總督真的是身體力行,佩服佩服。”三娘子對潘季馴只有佩服二字,放著大明朝文華殿的廷臣不坐,跑到塞外來吃沙子,這種行為看起來像腦子缺根弦般的愚蠢,但潘季馴的能力,即便是在大明也是數一數二的,不避風塵之苦,身體力行的察聞民情,實在是讓三娘子汗顏。
 


    “我問忠順夫人,忠順夫人什麼都不知道,我只能親自去看看了。”潘季馴倒是想直接安排工作,奈何三娘子一問三不知,某個部落有多少人,他們有多少牲畜,牧場在哪裡,冬天又在哪裡,一無所知。
 


    三娘子略顯無奈的說道:“我不知道,俺答汗也不知道啊…草原歷來如此。”
 


    草原是封建制的,和大明的郡縣制完全迥異,俺答汗管理的也只是五個每年到板升議事的萬戶,對於萬戶下轄的各個部族瞭解還不如大明詳細。
 


    完全自然經濟的穩定性,遠遠弱於小農經濟,產出不足,整個草原的主要矛盾,還是生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