吾誰與歸 作品

第一百四十三章 數學不會騙人,不會是真的不會(第2頁)

  張居正知道這個條文,因為朱正色的案子,他專門研究過,但是萬士和居然知道,他頗為驚訝的說道:“萬尚書是怎麼知道此款?”

  “《大明會典》看到的。”萬士和頗為確信的說道,皇帝多次訓誡他讀書,他真的讀書了,而且還讀的挺好,陛下告訴他,可以騎牆,他就騎牆。

  “理應如此。”張居正點頭,不知道在說抗稅發極邊充軍理應如此,還是說大明的禮部尚書理應如此,或者兩個意思都有。

  “那麼誰還有異議嗎?”張居正充分尊重每一個廷臣也願意他們各抒己見,這樣做的目的,是為了政令通過後,若是各部不好好執行,方便內閣問責。

  反對,就當面說,又不是不讓說,大膽的說就是了,若是明面上一套,背後一套,那張居正一定會發飆的。

  南京湖廣等道御史陳琯等人,決計不會想到,他們一封奏疏入朝,朝廷直接超級加倍,開始追欠了。

  這就是個教訓,稽稅房變成稽稅局的時候,推而廣之的那一天,不服就追欠,看誰先扛不住便是。

  沒人有異議後,張居正寫好了浮票,送於陛下御前下印。

  張居正將手中的奏疏遞給了戶部大司徒,略微有些出神,有四個字在他的腦海裡揮之不去,殺富濟貧!

  這是當初陛下問貧而無諂,富而無驕時候,張居正想到的四個字,而現在,這四個字正在一步步的實現。

  稽稅房稽稅有成本,而且成本高昂,就註定了催繳票,只會發給權豪縉紳,朝廷能收到稅賦,對於欠發達地區、對於小民,就不會過多的苛責稅賦,殺富濟貧。

  “元輔?”呂調陽提醒著張居正。

  “抱歉,走神了。”張居正又拿出一本奏疏說道:“松江鎮總兵俞大猷等為陳璘請功,言陳璘自呂宋馬尼拉回大明,領海防巡檢十二名,探明窩巢三處,松江鎮總兵發兵剿滅,斬獲首級三百四十二,俘四千五百餘人,燒燬夷賊小舟百十餘隻,奪盔甲、刀劍、羅經、海圖若干留存。”

  朱翊鈞聽到之後立刻問道:“我軍傷亡如何?”

  張居正俯首說道:“死十一人,傷二十一人,海防巡檢劉佑戰亡。”

  朱翊鈞聽聞頗為感觸的說道:“青山有幸埋忠骨,設忠勇祠紀念其忠勇。”

  平倭的好男兒,有了水翼帆船後,大明的偵查能力急速攀升,這個藏得很深的倭巢,還是被大明給找到了,平倭的軍兵,在發現了倭巢就只會做一件事,把倭寇通通殺死,一個不留。

  張居正看著奏疏,面色凝重的說道:“蘇州葛氏通倭的甲冑,也被起獲,鐵證如山了。”

  這次搗毀的倭巢,查獲了之前蘇州抗稅葛氏通倭的證據,倭人穿的甲冑,出自葛氏,葛氏家主已經被扔進了解刳院裡,葛氏其餘全都流放極邊,但是葛氏做的孽仍然流毒無窮。

  小皇帝情不自禁就要問,若是葛氏不兜售那些甲冑,大明軍兵是不是能少死幾個人?少死一個也是一個!

  廷議結束後,王崇古略微有些失神的走出了文華殿,他越看那文華殿越覺得這裡是個吃人不吐骨頭的地方!小皇帝、張居正、大將軍、大司馬、大司徒,統統都是道德真空!

  為了做成事,一點臉都不要了。

  而文華殿內,張居正並沒有講筵,而是思慮再三之後才開口說道:“陛下,子貢問為仁,子曰: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

  “大明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可是大明的器並不利,此何如?”

  “臣思前想後,自然有腐儒大言急功近利,天下風尚不求功利之心,另一方面,則是沒必要。”

  “沒必要何解?”朱翊鈞一愣,張居正的這個說法,有點古怪。

  張居正深吸了一口氣俯首說道:“臣觀泰西諸國之法,以為是咱大明,人太多了,根本沒必要去技術進步,這次南京織造局招募織工,便是如此,擴招了一千多個織娘,結果一萬多人報名。”

  “產量無法供應海貿,就擴招,招點人就可以做到了,改良紡車費時費力,改好了紡車,新的紡車替代舊的紡車,也是銀子,這便是臣思慮的沒必要。”

  大明的人力資源過於豐富,土地兼併導致了大量的百姓失地,遊墜之民遍地都是,導致大明沒有迫切的動力,去發展技術節約人力的同時增加產出,大明的商品處於一種飽和的狀態,這是一種幸運,也是一種不幸。

  更加明確的翻譯一下,就是你不幹,有的是人幹。

  “先生,既然發現了這個問題,該如何解決呢?”朱翊鈞當然能聽明白張居正在講什麼,他頗為鄭重的問道。

  張居正俯首說道:“容臣緩思,臣也只是剛剛察覺到了這個問題,臣要仔細思慮,再稟明陛下。”

  朱翊鈞不住的點頭,他的先生張居正,就從來不厭學,先生都已經發揮自己的主觀能動性,學會自己找問題了!

  張居正的這個問題,遠不是表面上看的那麼簡單,裡面的矛盾錯綜複雜,張居正必須要找到那個主要矛盾的地方,然後就主要矛盾一點點的去解決問題。

  這裡面涉及到了再分配的問題,大明朝廷過去是收不上來稅,稅收上來了該怎麼花,又是另外一個問題,國富民窮,國不富民還是窮,這國不是白富了嗎?

  這裡面還涉及到了供需問題,大明的商品總體而言處於一種飽和的狀態,誠然可以利用海貿擴大需求,但是缺少了一種迫切的、廣大的、持久的需求,來促進大明商品的產出。

  這裡面還涉及到了勞資問題,勞動者的勞動報酬因為人力資源過於豐富,導致工價低廉,而百姓們因為工價低廉而無法獲得足夠的勞動報酬,進而大明內的需求非但沒有增長,還有萎縮的趨勢。

  張居正觀察到了一個錯綜複雜的現象,並且對現象提出了自己的一點看法,連現象還沒看破,問題出在哪裡都不清楚,張居正自然不會隨意的妄下評論,他是帝師,一旦教授了錯誤的知識,小皇帝順著錯誤的路一直走下去,就會出問題。

  其實譚綸說的辦法也可以,殺殺殺!殺他個血流成河,殺他個乾乾淨淨!

  但是這個殺殺殺的過程,最倒黴的也莫過於百姓了,每一次天下喪亂的時候,都是人口銳減的時候,大多數時候,承受代價都是百姓。

  破壞就是破壞,戰亂就是戰亂。

  張居正再次開始講筵,而這一次,講的是算學。

  “先生的算學這麼好嗎?”朱翊鈞聽了幾節課,就驚訝無比,張居正這算學的實力,簡直是深不可測。

  張居正笑著說道:“富國強兵是臣提出來的,那富國總是要會算賬,才能富國不是?”

  “先生會開皇叔的十二律嗎?”朱翊鈞十分好奇的問道。

  張居正點頭說道:“會。”

  “會?!”朱翊鈞瞪大了眼睛說道:“真的是什麼都難不倒先生啊,先生演示一遍,朕也想看看眼界。”

  素來聽說你張居正是神童,算學不會騙人!

  朱載堉聽說皇帝要學樂理,立刻帶著自己的小徒弟王夭灼,程大位帶著三個學生,抬著朱載堉的雙排八十一檔大算盤,一眾風風火火的來到了文華殿內,聽說只是演示開方運算,朱載堉立刻就有些無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