湯加鹽大伯伯 作品

第8章 楚雖三戶,亡秦必楚!(第2頁)

   秦楚兩國在春秋戰國時期恩怨甚為糾葛。公元前505年,伍子胥率吳國大軍攻破楚國郢都(今湖北荊州城郊外的東北處),鞭楚平王之屍洩殺父之恨。當時在位的楚昭王倉皇出逃,派人向秦國求救。秦國接受請求,出兵與楚軍打敗吳軍,化解了楚國亡國危機。

   當然,秦國不是無緣無故地幫助楚國,而是有其政治目的。但秦國對楚國有救亡之恩,這畢竟也是客觀事實。楚國是怎麼回報的呢

   公元前318年,魏、趙、韓、燕、楚五國聯合攻秦,楚懷王被選為此次聯軍的“縱長”。要不是這五國各懷鬼胎,秦國恐怕就此滅亡了。

   公元前313年,車裂了商鞅的秦惠文王在攻打齊國之前,為瓦解齊楚聯盟,派張儀遊說楚懷王。張儀謊稱:“楚誠能絕齊,秦願獻商於之地六百里。”楚懷王貪便宜,立即與齊斷交,並派人去接收土地。張儀當場反悔,說當時答應的是六里,不是六百里。楚懷王勃然大怒,興兵攻秦。史書記載的秦楚丹陽之戰就此爆發。結果是,楚軍被秦軍殺得大敗,反而被秦軍奪去了六百里國土。楚懷王不甘心失敗,又派兵攻秦,結果再次戰敗。

   此後,楚懷王一會兒與秦國結盟,一會兒與諸侯結盟,反覆無常,唯利是圖,不僅得罪了秦,而且得罪了其他諸侯。因此,說“楚最無罪”純屬誇張至極。

   第二,要說一說“楚雖三戶,亡秦必楚”。

   這話是楚國貴族楚南公在楚國滅亡之後說的。關於這句話的解釋,其他都好說,唯獨“三戶”二字,在史學界自古就有爭論。有人說,這個“三戶”指的是楚國三大名門望族——昭家、屈家、景家。也有人說,“三戶”是楚國的三戶津這個地方。還有人說,“三戶”是虛指,意思就是“只要楚國人沒死絕,就一定能滅亡秦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