湯加鹽大伯伯 作品

泰山封禪!(第2頁)

   始皇帝微微點頭,表示認可。

   談到封禪的禮儀問題,眾儒生建議道:“古時候封禪,怕傷害了山上的土石草木,便乘坐用蒲草包裹車輪的車子;泰山之頂不宜動土,因此只需要把地面打掃一下,就可以作為祭祀場地;席子就地取材,用草、禾稽編成,這樣做都是比較容易的。”

   始皇聽到這些議論與秦國祭祀的方式差異非常大,並且儒生們的建議難以實行,便道:“你們說的都是齊地古老的祭祀方式,老朽不堪。如今大秦一統天下,就該用雍城的祭祀方式。你們不用再說了。”

   於是始皇帝登山時不用儒生跟隨,命人修理、打掃行車道路,自陽坡登上泰山的頂峰。來到山頂,俯首望去,周圍的小山都俯首腳下,大有萬山來朝的氣勢!

   始皇帝嘆道:“泰山風景壯麗,山勢重疊,體型厚重,蒼松巨石,雲煙變幻,雄渾中兼有明麗,靜穆中透著神奇。真不愧是五嶽至尊啊!”

   趙高接著道:“陛下是人間至尊,泰山是五嶽之尊,二尊相遇,世間少有,不如刻碑立石,以資紀念!”此言一出,眾臣都附和道應該如此!於是李斯寫道:

   皇帝臨立,作制明法,臣下修飭。廿有六年,初並天下,罔不賓服。

   親巡遠黎,登茲泰山,周覽東極。從臣思跡,本原事業,祗誦功德。

   治道運行,者產得宜,皆有法式。大義箸明,垂於後嗣,順承勿革。

   皇帝躬聽,既平天下,不懈於治。夙興夜寐,建設長利,專隆教誨。

   訓經宣達,遠近畢理,鹹承聖志。貴賤分明,男女禮順,慎遵職事。

   昭隔內外,靡不清淨,施於昆嗣。化及無窮,遵奉遺詔,永承重戒。

   吩咐人立石刻碑之後,始皇帝在泰山頂上築圓壇以報天之功。圓壇建好之後,始皇帝令衛士用黑色的綢緞將自己圍在圓壇之中,其他人一概不得入內。

   焚香之後始皇帝對上天說道:“朕登大位二十六年了,承蒙上天眷顧,大秦掃平六合,一統天下,今日特來報功!希望上帝能夠永遠保佑大秦,自朕開始,二世、三世直至萬世!”

   祭祀上天之後,始皇帝命人將金銀珠寶等祭祀物品全部封藏,外人無法得知。

   之後,從泰山陰坡下山。下山時,忽然來了風雨,始皇停留在大樹下躲避風雨。風雨僅僅持續了一刻鐘,趙高稟報道:“一定是陛下的誠意感動了上天,這就是對陛下的回應!”

   始皇帝哈哈一笑,道:“上天這是要警示朕啊!這次多虧了這顆大樹,不然定被淋溼了。”於是始皇帝將遮蔽風雨的大樹封為五大夫,命泰山的守官仔細照管。

   儒生們因為始皇帝登山時不用他們跟隨,心中非常埋怨。又聽聞始皇帝山腰中遇到暴風雨,曾在大樹下避雨,儒生們便譏笑始皇帝不聽他們的建議才觸怒了上天。

   始皇帝聽說儒生們的議論之後,心中不悅。

   泰山腳下有座小丘,名為梁父山。始皇帝帶領群臣來到此處,在山上築方壇以報地之功,一切均仿照在雍城祭祀上帝所用的儀式。

   封禪泰山之後,始皇帝急於見到大海。於是帶眾人一路東行,經過黃具、腄縣、成山、芝罘,每到一地,郡縣首長都帶領百官迎接拜見,大家都頌揚始皇帝的功德偉業,始皇帝非常高興。

   向南來到琅邪,始皇帝被眼前的美景所吸引,站在海邊斷崖之上,背靠著鬱鬱蔥蔥的青山,前面是一望無際的碧海藍天,腳下是驚濤拍岸的翻滾巨浪,而今這一切都屬於自己!

   始皇帝心中感慨,若不出巡,哪裡知道世上竟會有如此美景如今雖然四海臣服,但自己所居之地不足一隅,四海之大,何時才能走完比起這千里之廣的大海,自己竟是如此渺小,悲涼的感覺油然而生。

   始皇帝決定在琅琊之地停留。

   這一晚,始皇帝看著鏡子裡的自己,才驀然發現,皺紋已經爬上了自己的臉頰,鬢邊也有了白髮,忽然之間他想到了死。自己功蓋五帝,竟也逃不過死亡嗎近來每次批閱奏摺到深夜,都會感到身體睏乏,有幾次竟然昏昏睡去,這在以前是從未遇到過的,他開始懷疑自己是否真的開始老了。

   幾日之後,始皇帝忽然病倒了,隨身帶的御醫無法醫治。於是下詔尋訪琅琊地區的名醫。琅琊太守推薦徐福為始皇帝看病,奏摺上說,徐福是鬼谷子先生的關門弟子,曾經跟隨鬼谷子學習辟穀、氣功、修仙,兼通武術,對醫道也有很深的修為,徐福樂於助人,平時經常為農民免費看病,在沿海一帶民眾之間名望頗高。

   始皇帝聽說過鬼谷子的大名,於是召見徐福為自己看病。徐福診脈之後,知道始皇帝得的是齊地常見的病症,始皇帝和御醫們都地處內陸,從未見過,因此束手無策。徐福立刻開出一劑藥方,三天之後,始皇帝的病竟然全好了。始皇帝又驚又喜,問道徐福:“先生醫術如此高明,可知朕是什麼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