湯加鹽大伯伯 作品

第134章“上黨從來天下脊”

    秦昭襄王深諳用人之道,縱觀整個戰國曆史,似乎只有秦昭襄王,在唯才是舉、文武搭配上做得最為出色。自從魏冉等人淡出秦國的政治舞臺之後,白起就不再是宣太后政治集團的人,當然他也不是秦昭襄王的人,而是秦國的人,能夠讓他忠心的唯有秦國本身。

    可是秦王需要的人不僅要忠於這個國家,還要忠於他個人。因為只有這樣,秦國才能夠不斷強盛,他才能夠將權力掌握在自己的手中,所以范雎的出現讓他實現了這一願望。

    白起和范雎之間,與其說是政治上的爭鬥,不如說是忠於個人還是忠於國家的爭鬥。在那個時代,王權是高於國家權力的,依此幾乎可以斷定范雎和白起的不同結局。

    范雎在重視國家利益的同時,更加註意維護秦王和自己的利益。而白起則不同,他所有的心思都放到了攻滅六國、實現天下一統上。

    而阻擋白起實現這個宏圖偉願的最大絆腳石就是趙國,他知道自己和趙國必將有一個決定戰國未來命運的戰略大決戰。秦國勝利,則終結戰國的必將是秦國;反之,如果趙國勝則趙國必將主持將來的戰國局勢。至少,秦國經此一役之後,需要經歷很長一段時間才能夠重新恢復生機……

    當時,魏國連番損兵折將,韓國空有其名,楚國已經沒有了任何威脅,齊國正和秦國交好,正是秦國攻擊趙國的最佳時機。

    白起之所以能夠戰無不勝攻無不克,在於他能夠在戰前做充分的準備。從前白起之所以能夠率領區區10萬將士便能夠橫掃天下,動輒砍頭幾十萬,就在於那些國家在很多方面趕不上秦國。但趙國的實力卻不可小覷,當時趙國的軍事實力與秦國相差無幾,無論是在兵力總數、兵源配置、戰將謀略等,趙國都能夠和秦國一較高下。

    白起與趙國大戰一場的願望一直未能實現,原因之一是沒有碰到強勁的對手,白起與趙國軍隊雖打過幾仗,卻未曾和他心中最大的對手廉頗交手,等到白起成了天下名將,廉頗已經開始淡出趙國的軍事舞臺;之二則是沒有碰到合適的地方,白起用兵講究出其不意,掩其不備,而往往在這些過程中,與魏國、韓國的兵力膠著在一起。

    所以,白起一直在等待“天時、地利、人和”。“天時”者,就是要恰當的時機出擊,如今已經具備了;所謂“地利”,則是需要搶佔有利的位置,如今秦國和趙國各自憑藉著堅固的城池相互對峙,“地利”上秦國還談不上優勢;所謂“人和”,秦國自然眾志成城要打擊趙國,這時六國之中的趙國已經被成功孤立起來,只是眼下趙國國內民心尚穩定,“人和”上的優勢,還不是很明顯有效。只有“天時、地利、人和”三項齊備,白起才會選擇給趙國致命一擊。白起知道他等待的大戰關乎他自己的名譽和秦國的地位,所以必須慎之又慎。

    白起的戰略戰術通過闕與之戰、華陽之戰、攻滅楚國等戰役已經表現得很明顯。

    第一,白起作戰堅持的是打殲滅戰的思想,所以他的目標不僅僅是攻城奪地,還要殲滅敵人的有生力量。白起作戰的突出特點是善於野戰進攻,戰必求殲。這和後來的飛將軍李廣、西漢衛青、大唐李靖等歷史名將的作戰方式有異曲同工之妙。很善於打殲滅戰的白起,將圍殲戰術運用得很出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