湯加鹽大伯伯 作品

第108章完璧歸趙(第2頁)

    只是此刻和氏璧在秦王手中,藺相如既拿不回,也要不到秦王許諾的城池。但藺相如是個堅毅且有智謀之人,他知道唯有不動聲色,才能夠尋求轉機,否則不僅和氏璧會保不住,城池也得不到,就連自己的性命也難免會受到威脅,趙國和秦國的關係也會再次崩壞到戰爭的邊緣。

    於是,藺相如心生一計,他走上前去對秦王說道:“啟稟大王,和氏璧並不是完美無瑕的,上面還有一處瑕疵,請允許臣下為大王指證。”

    秦王其實心中也在想,該怎麼奪取和氏璧,而又不需要履行先前的承諾。正在徐圖拖延之時,藺相如突然說玉璧之上有瑕疵,不及多想,便將和氏璧交到了藺相如手中。

    藺相如手捧著和氏璧,向後退了幾步,直到退到殿中柱子處,背靠著柱子“怒髮衝冠”,義正詞嚴地對秦王說道:“大王想要得到和氏璧,派人馬不停蹄地將信送到趙國,交到趙王手中。趙王一時之間,難以決斷,遂召集文武百官一起商議,是否應該將和氏璧獻給秦國,換取秦王所許諾的那15座城池。然而朝中大臣都說道:‘眾所周知,秦國本性貪婪,依仗它軍事力量的強大,不把趙國放在眼中,為了詐取和氏璧,可謂無所不用其極,竟然連空話和謊言都用上了,因而那用於交換的城池,也定然難以兌現。’趙國境內,上至君王,下到百姓,都能夠洞悉秦王的心思,因此我趙國舉國上下,都贊成不給秦國和氏璧。但是我認為,縱使是平民之間的交流和往來,都能做到言而有信,何況是秦、趙這兩個一東一西的大國之間的交往呢!一塊和氏璧,玩物耳,如果因為它而惹得強大的秦國不高興,不是因小失大嗎?在我的力勸之下,趙國終於決意答應秦王的要求。趙王為了此事,還齋戒了五天,派我捧著和氏璧,在朝堂上行過叩拜大禮,親自拜送國書。大王以為,這是為何?難道是彰顯我趙國是禮儀之邦嗎?我趙國之所以如此,是為了尊重秦國,表示對秦王的敬意。如今我幸不辱命,一路辛苦跋涉,將和氏璧帶到這裡,卻看不到秦國和秦王的半點禮儀。一者,大王接見大國使者,將其放在一般的宮殿,不免顯得禮節怠慢;二者,大王得到璧之後,又將其傳給大臣和妃嬪們看,大臣倒罷了,都是知書達理之人,可是後宮嬪妃的是何等樣人,大王是知道的,此舉難道不是在戲弄我嗎?依照我的愚見,恐怕大王是無意補償給趙國15座城,想要空手套白狼,對和氏璧巧取豪奪吧?無奈之下,我只能把和氏璧取回來,如果大王一定要逼迫我,我的頭現在就與和氏璧一起撞碎在柱子上,誓死保全趙國的尊嚴!”

    秦王聞言,心中一驚,依然存在僥倖心理,以為藺相如可能是恐嚇之言,做不得真。哪知藺相如竟然真的拿著和氏璧,斜視著柱子,眼看就要撞了上去。藺相如一死,死不足惜,但是和氏璧可是傳了數百年的重寶,秦王花費了好大的心思才將其騙到趙國,萬萬不能叫藺相如一怒之下,玉石俱焚。

    於是,秦王立馬向藺相如妥協,一面向藺相如道歉不止,言說是因為自己考慮失當,才讓藺相如受到怠慢;另一面,則將負責國土查核的官吏宣來,並會同文武百官,一起察看地圖。秦王還不時地在地圖上指點一二,意思是打算將地圖所示的15座城劃歸趙國。其實這是對藺相如施以緩兵之計,意圖先穩定藺相如,再徐圖謀取和氏璧。

    藺相如也非等閒之輩,自然明白秦王的用意。但他也並不想和氏璧有絲毫的損壞,之前他的言辭行動,不過是為了彰顯自己的決心,也是緩兵之計,既然秦王已經上鉤,藺相如也索性將計就計,順水推舟地說道:“和氏璧為絕世重寶,這是世所共知的事情,趙王出於對大王的敬意,毫不猶豫地就將和氏璧獻了出來,並且在和氏璧即將離開趙國之前,趙王還齋戒了五天。所謂‘來而不往非禮也’,趙王都這樣做了,足見趙國的誠意,現在秦國是否也應該表示一下?秦王也齋戒五天,並在朝堂上安設‘九賓’的禮節,這樣,才能夠符合趙、秦兩國的身份,我也才敢獻和氏璧於大王。”

    聽聞藺相如的一番言辭,秦王知道藺相如是個足智多謀的人,想要巧取豪奪和氏璧是不可能的。別無他法,秦王只能暫時答應藺相如齋戒五天。藺相如遂被秦王安置在咸陽城的廣成賓館裡。藺相如到了廣成賓館,並沒有閒著,反而更加迅速地行動起來,企圖保全和氏璧。他知道,秦王所謂的齋戒,也不過是託詞而已,要得到他所許諾的城池,可謂難比登天。為今之計,只有一面穩住秦王,一面將和氏璧悄悄送回趙國,到時木已成舟,自己再想辦法脫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