湯加鹽大伯伯 作品

第50章爾忘越王之殺爾父乎?(第2頁)

    魯定公十四年(公元前496年),越王允常去世,其子勾踐即位。吳王闔閭聞訊之後,認為這是進攻越國的大好時機,以報當年偷襲吳境之仇。於是吳越雙方大戰於檇李,越王勾踐擔心吳軍的實力強大,於是派出了敢死隊衝擊吳軍,致使吳軍陣腳大亂。隨後,越王勾踐又命死刑犯在陣前自刎,吸引了吳軍的注意力,越軍藉此進行突然襲擊。在越軍的這種攻擊之下,吳軍最後大敗,吳王闔閭也被越軍擊傷。在吳軍退出檇李不久,吳王闔閭便因傷死去。

    吳王闔閭死去之後,他的兒子夫差繼承了王位,並立志要為父報仇。吳王闔閭在位期間,使吳國成為了春秋後期重要的軍事強國,並開始逐鹿中原。吳王闔閭的兒子夫差在繼承了王位之後,則在其基礎上成就了吳國的霸業,使吳國走上了最為鼎盛的時期。

    吳王闔閭在征討越國的戰爭中負傷而亡,他在臨死前,特意囑咐兒子夫差不要忘記這個屈辱,要替他報仇。後來,夫差繼承了王位,成為了新的吳王。他命人站在庭院中,每天路過庭院之時,就向吳王夫差喊話:“夫差!爾忘越王之殺爾父乎?”吳王夫差聽後便回答說:“唯,不敢忘!”吳王夫差就是以這樣的方式時刻提醒自己不能忘記殺父之仇。

    當上了吳王的夫差任用伍子胥為相國,命大夫伯嚭為太宰,積極發展國力,擴大生產,增強兵力。這些都被越王勾踐看在眼裡,於是,在吳王夫差即位兩年後,越王勾踐想要在吳國出兵攻打越國之前,率先出兵征討吳國。但是,越王勾踐手下的重要謀臣范蠡勸諫說:“國家有持盈、定傾、節事三件大事。”越王勾踐便問范蠡說:“這三者對國家有什麼作用呢?”

    於是范蠡繼續說道:“持盈者,在於天;定傾者,在於人;節事者,在於地。您如果不問,臣不敢隨便說。天之道雖然盈滿卻不會溢出,雖然盛大卻從不驕矜,運作繁忙而不會炫耀功勞。聖人隨時準備採取行動,這就是守時;天時不到,就不能到別人那裡去做客。人事沒有機緣就不要開始做事。”

    “現在君王你未盈而溢,未盛而驕,不勞而矜其功,時機不到卻要先進攻其他國家,機緣未生卻要挑起事端,這是天時不利、人事不合。您這樣做,會不利於國家的發展和您自己的命運。”然而越王勾踐並不聽勸。范蠡只好再苦諫說:“勇猛,是不好的道德;兵器,是不祥的器物;爭鬥,乃是解決事情的最下策略。暗中策劃爭勇好鬥,是由人引起,最後人也因此而亡。這種事情是違背天意的,誰先行此事就對誰最為不利。”越王勾踐則堅決地說:“不用再多說了,我的主意已定。”

    於是,越王勾踐率先發兵伐吳。吳王夫差則抓住時機,派出所有精兵,與越軍大戰。吳越雙方在水上進行大戰,越軍被打敗。越王勾踐帶領殘兵敗將五千人逃到了會稽山,被吳軍團團包圍。在此種狀況之下,越王勾踐召見范蠡問道:“當初我沒有聽從你的意見,以至於今天這種下場,現在還有什麼辦法嗎?”范蠡回答說:“君王忘了我說過的話了嗎?持盈者,在於天;定傾者,在於人;節事者,在於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