湯加鹽大伯伯 作品

第43章楚國的再度內亂(第2頁)

    申包胥的痛哭不僅僅在於國家的破亡、百姓的苦難讓他心如刀絞,更在於面對這一切的自己竟是如此無力,只能眼睜睜地看著祖國被肆意蹂躪,自己的信仰為現實一點點吞噬。

    哪怕是再麻木不仁的人也會為這個哭泣了七天七夜的人打動,秦國國君終於派出了援軍,儘管只有五百乘戰車。但這支軍隊,在申包胥的帶領下,竟化出了驚人的戰鬥力,給予了楚國這個即將陷入黑暗的國家一抹希望和光明。

    楚國得救了,申包胥和伍子胥的命運再度伸向各自的遠方。申包胥選擇了隱退,他拒絕了楚昭王的一切賞賜。這是一種姿態,希望向遠方的伍子胥銘示自己的一片公心。這也是一種睿智,浸淫官場多年,他不可能看不清楚國的癥結所在,深知此時功成身退是最好的選擇。終究,申包胥也是一個活在矛盾中、苦苦求索卻難以自解的人。

    白公勝,就是被費無忌構陷被迫逃亡的太子建的兒子。太子建在鄭國被殺之後,伍奢帶著白公勝流亡吳國。而太子建的母親,聽說白公勝被帶到吳國之後,就設計引吳軍攻破了自己所在的城池,帶著自己的財產,隨吳軍來到吳國,找到了白公勝,並撫養他長大。

    白公勝在吳國一住三十餘年,在這期間,他的祖國楚國因為連續不斷的動盪已經元氣大傷。吳國的連年用兵使得楚國上下疲於應付,國都被破、國君出逃更是奇恥大辱。雖然依靠著秦國和越國的出手相助避免了滅國的厄運,但是彼時的楚國,再也不是曾經的那個統領南方、虎視中原的強盛國家了。

    楚昭王逃過一劫之後重新執掌大權,並重用了自己的兩個兄弟——子西和子期,一起治理國家,慢慢地讓楚國恢復正常狀態。

    楚昭王死後,他的兒子楚惠王即位。惠王二年,白公勝回國這件事被提上議程。主張迎回白公勝的,是當時已經擔任令尹的子西,他認為白公勝好歹也是楚國王室的嫡親,如今楚國已經恢復元氣,不應當再讓他旅居國外。葉公子高提出反對,認為白公勝為人狡詐無義,並且時時想著興風作浪,回到國內以後禍患無窮。子西卻認為白公勝為人忠勇,令其守備邊疆正是人盡其才。葉公子高堅持己見,認為只有在符合仁愛、遵循道義的前提下才能談得上忠勇,而白公勝為人偏執,雖然言出必踐、事事躬親卻狂熱而浮躁,並且很有野心,絕對不能召回。

    葉公子高的勸告沒有奏效,一年後,也就是楚惠王三年,子西將白公勝迎回了楚國,就此揭開了楚國又一輪內亂的帷幕。

    白公勝奉命鎮守吳、楚交界之地,屢次諫言要求伐鄭,希望為父報仇。楚國非但沒有滿足他的願望,還在楚惠王十年的時候出兵解救被晉國打得大敗的鄭國,就此結為盟友。這對於白公勝而言可以說是晴天霹靂,意味著他的復仇計劃遙遙無期。

    對於白公勝而言,自己回到楚國,最先要完成的使命,就是為父報仇,對象有兩個,一是佞臣費無忌,由於楚昭王當初已經把費無忌滿門抄斬,這個目標只好一筆勾銷;二是鄭國,雖然當初是太子建對好心收留他的鄭國做了不義之事,死有餘辜,但白公勝可不顧這些。白公勝是一個言出必踐的人,至於他的諾言以及踐諾的行動是否合乎道義、公理、人心,則不在他的考慮範圍之內。

    此時,白公勝的伐鄭理想遭到了現實的阻撓,而這個“現實”,正是源於他的兩個叔父,也是楚國的實權人物——子西和子期。白公勝對二人充滿怨恨,不在於他們阻礙了自己的復仇,而在於他們阻止自己去實現當初的誓言。

    這樣的心態,不可避免地會加以擴大,這是以下犯上者的共同特點。白公勝也不例外,他很快就把自己的謀逆對象從子西、子期擴大到了楚惠王,而行動的最終目的也變成了讓自己成為楚國的新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