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衣唱大風 作品

百一十八章 俸祿(第2頁)

 聽到這裡,關盛雲又來了新問題:"軍師且停一下。關某原本便知道這寶鈔便同草紙無甚分別,但軍師講到這裡,突然想起一件事卻不明白。關某以前聽說過,皇帝賜給諸夷貢使動輒都是百萬寶鈔……照這樣說來,賜下的都是一錢不值的東西。那……為什麼諸夷還要巴巴地大老遠跑來朝貢呢?他們是真傻麼?"

 羅詠昊正色道:"怎麼可能有人傻到遠涉重洋千辛萬苦討幾張廢紙回去?諸夷過來本就是衝著佔便宜來的!聖上賜的寶鈔貌似不值錢,他們會夾帶貨物與地方交易啊!單隻這一項,便有數倍之利。而且,這寶鈔在他們看來,更是無價之寶——有聖上欽賜的寶鈔,便意味著朝廷對他們的承認!太祖當年定下十五個"不徵之國",他們領回去的是保命符呢!"

 關盛雲不好意思地撓撓頭:"嘿嘿,俺還以為要麼是他們真傻,要麼皇帝賜給他們的寶鈔有甚兩樣,能換真金白銀呢。"

 羅詠昊不以為然地說道:"天朝上國對這些蕞爾小邦賜真金白銀?虧大帥你想的出。憑什麼?"

 關盛雲訕訕一笑:"軍師說的是啊。不過,話說回來,這等東西賜給諸夷也就罷了,給自家人發,就太過分了些。"

 羅詠昊自嘲的笑了笑:"禍兮福所依,否極泰來的羅某遇到了大帥,也是幸事。大帥莫急,後面還有吶……"

 "還有?"

 "嗯,還有拖欠啊!拖幾個月太正常不過了。還有,朝廷只負責官員本人的俸祿,旁的一概不問。知縣還好些,一般來說,僱兩個師爺差不多夠了。一個是錢穀師爺,除了收皇糧錢米,還要負責計劃縣衙的收支用度,比如廩米*發放、祭祀山神河神、年節詩會、各級官員往來迎送的開銷,什麼級別如何接待,都是有規矩的;一個是刑名師爺,百姓們有什麼訴訟,知縣負責審斷,這刑名師爺熟悉《大明律》,會做出具體判決:是打三十板還是五十板、流一千里還是兩千裡,都是刑名師爺的事。大帥你想,知縣們往往都是讀了十幾年"子曰詩云修齊治平"的書生,連粱稻都分不清,這裡十個銅板那裡五錢銀的錙銖必較更做不來,更不可能精通國朝律法,這兩個師爺是無論如何都要有的。"

 "還有,你總歸想讓自家子弟繼續走正途科考謀出身吧?那便要識字唸書。自己固然能教,但不可能時時盯著,那就得請一位西席先生。如果想要往來公文毫無疏漏破綻,還要單請一位書啟師爺字斟句酌地擬稿、把關。衙門裡的薪柴皂吏,年俸是二十兩,幾位師爺一位先生,每人怎麼也要四五十兩吧?這是理論上,實際上,沒有百來兩,沒人會幫你做這個,這只是縣衙一級,如果是知府那一級的師爺,加倍都不止!對了,知縣的年俸折銀四十五兩,還不夠一錠*銀!也就是說,你自己再倒貼一倍多,差不多才夠請一位的!買茶買米領俸祿難道事事都要自己去做?所以你還要有幾個長隨門子家人。上官同僚的婚喪嫁娶冰敬炭敬*,娶妻納妾供奉高堂……這都是人之常情。一個循規蹈矩不怎麼貪的知縣,每年必要的開銷差不多七八百兩,朝廷只給你九十石糧或四十五兩銀,還是按他們的價折的!你說怎麼辦?"

 "只能在百姓們身上打主意了。"關盛雲苦笑了下,明白了。

 "對啊!大帥你看,這谷城縣衙為什麼這麼破?這叫"官不修衙"。反正是流官,做幾年便走了,修得富麗堂皇也是為旁人做的嫁衣,有這個錢,還不如撈進自己口袋裡。用來打點上峰自是能繼續往上爬、再不濟在原籍置些田地,也落個富家翁呢。"

 關盛雲忍不住插嘴打趣道:"若是所有官員沆瀣一氣,都把官衙修得金碧輝煌,如此,無論哪個、無論調到哪裡,豈不是都舒坦?"

 羅詠昊被這個()

 百一十八章 俸祿免費...co

 ..

 異想天開的想法驚呆了:"這怎麼使得?那樣全天下的百姓們得多出多少錢糧啊!再說了,都察院的都老爺們、兩京十三省各府道的巡按,難道都是擺設不成?雖帝辛胡亥楊廣*亦不能容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