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衣唱大風 作品

第80章 大智


   第80章 大智

   丁世昌是未到午時趕回洛陽府的,大驚失色的戚曉光沒顧得上吃午飯便急匆匆跑來謁見壽王。剛才滿腹心事也沒覺得餓,被朱至洵強拉著坐下,頓覺飢腸轆轆,嗅覺格外靈敏。

   戚曉光聞到的異香其實是香菇。

   是的,就是我們今天用來炒青菜的那種再普通不過的香菇。

   不過,在明朝,香菇的價格……好吧,確切的說,在明朝,這東西根本就沒有價格——因為你完全沒機會見到!別說普通百姓了,就連知府戚曉光都從來沒有聽說過這東西。

   《龍泉縣誌》記載:香蕈(音“迅”,蘑菇),惟深山至陰處有之。其法:用幹心木橄欖木,名蕈木孱。先就深山下砍倒仆地,用斧斑駁木皮上,候淹溼,經二年始間(此處讀“見”,疏落、錯落的意思)出,至第三年,蕈乃偏出。每經立春後,地氣發洩,雷雨震動,則交出木上,始採取以竹篾穿掛,焙乾。又有一種適(恰巧)當(在)清明向日處出小蕈,就木上自幹,名曰日蕈,此蕈尤佳,但不可多得。

   各種菌類生長所需要的不同溫度、溼度、水分、光照、養分、酸鹼度等掌控調節,在今天輕而易舉。但在沒有科學栽培技術的明朝,香菇可是奢侈品中的奢侈品,只有福建、浙江少數地區特有的幾種樹木上才能長出(其他種類的樹木上也能生長,但沒有獨特的香氣,是贗品)——人工製造條件培育的,也要三年才能產出,而且,獲得與否完全看老天爺是否賞臉給面子、野生的則百分百靠撞大運。當時的人們更聞所未聞什麼菌類的孢子繁殖,認為這中沒有“種子”的東西是“地氣發洩、雷雨震動”而出的“天地精華”,所以,是貢品,只有皇家才能享用到。壽王朱至洵燉的“金鞭湯”裡,便放了兩粒。

   為了儘快讓壽王吃完談正事,也因為獵奇稀罕,戚曉光三兩口把盅裡的湯喝了下去。不過,可能是強敵壓境心情抑鬱,聞著香,嘴巴里倒沒品出什麼特別的滋味。

   終於,等朱至洵心滿意足地抹了抹嘴,坐直了身子,對戚曉光點點頭示意,兩個王府太監急忙趨前,一左一右地把這座肉山攙起來。後面的人早把特製的大椅撤掉,壽王的兩手搭在兩名內監的肩膀上,由他們架著,艱難地向王府正廳行去。戚曉光緊隨其後。

   正廳裡,壽王長史胡之奇早已候在一旁。

   分封藩王,在歷史上分為實封、虛封、半實半虛三種。實封就是給藩王封地治權,王府可以在封地自設個小朝廷,裡面相國,六部等機構一應俱全,除了儀仗比天子低一等,其他差不多。這種方式隱患極大,總有一些實力派蠢蠢欲動地惦記京師那把龍椅,遠的有漢朝吳王劉濞的七國之亂,近的……好吧,成祖爺就是成功的典範。

   虛封就是給個榮譽稱號和對應的俸祿待遇,不僅說不上什麼治權,連封地都沒有。比如清朝,自從康熙削藩滅了吳三桂等人,所有親王郡王別管什麼鐵帽子不鐵帽子,都是虛封。

   自認為最聰明的朱元璋,用的是半虛半實:給封地讓你去“就藩”,但沒有治權,這叫做“享祿不治事”,同時,大大限制藩王府的行政機構。比如,洪武十三年廢了王府的相國等職,改設左右長史——長史,無論左右,都是正五品,地位比相國低的不是一星半點、相國是一個人,長史分左右,相互監督的意思顯而易見。

   長史由朝廷選派,主要任務有四個:

   第一,替朝廷監視藩王。記錄平時王爺的行為思想言語表現,定期奏聞朝廷。要是這位有啥不軌衝動的苗頭,趕緊彙報!政治取向上要“忠君大於事王”。

   第二,匡正藩王的行為。藩王身份尊貴無比,雖然沒有治權和人身自由(幾百年前王府就靜默管理了,一般情況下不讓出去),但真要胡來,地方官也束手無策,所以需要有人來規勸他們尊君明理:強搶個民女啥的就算了,可不敢沒事惦記著造反——藩王在後宅把民女按倒強行送溫暖,長史出來嚇唬親屬要顧全大局不要給敵對勢力迪刀紙再給倆錢打發走,也算匡正。

   第三,處理宗藩禮樂事務。國之大事,乃戎乃祀。打仗的事,由聖天子獨斷,藩王不可以插手、維護等級制度,時刻提醒上下尊卑靠的是繁瑣的禮儀流程:啥時候該祭祖想想本是同根生啦、啥時候該給聖上上個賀章表忠心啦,王爺忙著日李張王趙萬……姬,這些事,都需要長史記著提醒。

   第四,替藩王背鍋。藩王若是惹了禍,或者聖天子看他不順眼,便會處罰。可藩王金枝玉葉打不得啊?那就收拾長史,殺雞給猴看以儆效尤。這叫“王有過,詰長史”——很像王公子弟陪太子讀書。侍講學士咿咿呀呀念得嗓子眼兒冒煙,太子才摟著倆宮女過來。這還得了?學士一瞪眼,沖天沒亮就規規矩矩跟自己唸了半天書的小娃娃喝道:“日上三竿你才來?這等頑劣,給我打!”於是太監把那倒黴孩子按倒乒乓一通板子打得鬼哭狼嚎……俗語“陪太子讀書”今天的意思是無用功,反正你繼不了大統,而原意裡,有背鍋頂雷的意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