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芫美 作品

第六十四章 女生的用途(第3頁)

 除了東北關外的事務,很多繁重的改革程序也在推進中。朝廷大部分漢人官員都強烈要求科舉改革,因為滿清入關之後,大量官職都由滿人和漢軍旗人擔任,對科舉進士的需求量並不大,每科取士的數量比前明減少了大約四成,官員們希望能增加錄取名額,彌補過去三十年的錄取不足。另外,黃宗羲、顧炎武的弟子們紛紛上書,總結前明敗亡的教訓,要求科舉增加更多經世濟民的考題,減少四書五經的內容。

 有鑑於此,由常鎮業主持,從本年春天的定永十一年乙丑科會試開始,逐步推行科舉改制。常鎮業認為,科舉事關天下讀書人的功名前程,不改肯定不行,改革步子邁得太大也不行,俗稱“容易扯到蛋”。因此,科舉改制的定調是“小步快跑”,關於這一點,無論是兩京軍機處還是黃宗羲、顧炎武的那些弟子們,都非常贊成。

 所以這一科的具體改動是:會試仍為三場,第一場考四書經義及詩文,第二場考判、詔、誥、表,第三場考策論,但前兩場只黜退文理不通、判決失據和詔、誥、表文失意犯禁者,合格者的名次由第三場決定,這樣一來策論的權重就陡然上升。

 會試錄取名額固定為三百人,以名次錄取,但任意一省錄取不少於十人。在三百人外,再設副榜六十人,以未中式者中年滿五十四歲而名次列前者,副榜上榜者稱“加恩同貢士出身”,不得參加殿試,由吏部和禮部聯合接收,培訓之後直接放外府督學。總共三百六十人可以步入官僚階層。

 會試之後的殿試在保和殿舉行,由皇帝出題考策論一道,只排名次,不黜落考生。仍依前明舊制,取一甲三名進士及第、二甲五十七名進士出身,三甲二百四十名同進士出身。除三鼎甲外,其餘考生年不滿三十七歲者,準參加朝考,朝考仍在保和殿舉行,取前六十九名,入翰林院庶常館為庶吉士。相比前明或者清朝,朝考的年齡線下調了三歲,錄取名額卻一下子達到了原來的三倍。按照“翰林入閣”的習慣,進士們的前途又拓寬了不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