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芫美 作品

第三十二章 《從徵實錄》(第2頁)

   毛淵明淡淡一笑,說道:“楊戶部不必擔心。朝廷有制度,兩位公子可以蔭入國子監讀書,也可以外放官職。”

   “不,不是的。毛先生,我不是要為他們兩個求富貴。我楊英是國姓爺的臣子,深受國姓爺大恩,只想子孫後代仍能為鄭家效力。”

   “好,這我也答應你。”毛淵明又連忙點頭答應。

   許緯辰在旁邊看著,心中頗有疑惑,只是一時也沒有答案。

   正在此時,楊英的二兒子端著一碗藥,從外面走了進來,連聲說道:“爹,喝藥了。”

   毛淵明一看,便起身說道:“楊戶部要是沒有別的交待,我們就先走了,明天再來看你。”

   陳永華夫婦於是也起身告辭。

   幾人一起走出來,陳永華才說,其實御醫私下已經跟自己說過,楊英這次怕是好不起來了。

   許緯辰忍不住問陳永華,楊英剛才所說是什麼意思。陳永華無奈說道,楊英生於泉州商賈家庭,自幼好讀書,但沒有進學,連生員的功名也沒有,因為熟悉錢糧賬目,為人又忠厚穩重,深得國姓爺器重。現在身為二品大員,就有一些科甲出身的明季遺臣議論,覺得他沒有科名,不該身居如此高位。尤其楊英行事精細,賬目管理嚴格,官員們難以上下其手,自然又得罪了不少人。

   毛淵明又問起,若是楊英不在了,戶部尚書的職位有誰繼任為好。陳永華只是搖頭,覺得似乎並沒有很合適的人選。

   幾人走了一會兒,拱手分別。

   許緯辰一路走著,思來想去,對毛淵明說道,鄭氏舊臣多半是福建人,現在這些官員針對楊英,或許未必只是因為科名,也可能因為朝中的主要職位都被福建人佔據,這些人心有不滿。福建人說閩南語,旁人聽不懂,又多一層嫌隙。

   毛淵明覺得這個猜測很有道理,但是又覺得,明朝官場風氣本來就不好,黨爭傾軋持續不斷,以至於亡國,如果縱容這種風氣,勢必又會重蹈覆轍。

   兩人暫時沒有結論,回到織造府之後,便各自回屋休息。

   第二天一早,毛淵明照常到武英殿西閣的辦公室,剛坐下拿起一份奏摺來看,卻嚇了一跳。

   奏摺是戶部員外郎呂留良所上,文辭華麗長篇大論,意思就是朝廷不可被權臣把持,大明江山不能由外人操縱,招討大將軍不該獨攬大權,當還政於皇上,軍機處地位不明不白,應予撤銷。

   毛淵明又在奏摺堆裡找了找,發現差不多內容的還有幾份,包括禮部儀制司郎中方名榮、通政司右參議楊無咎等人的奏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