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84章 一摞借條(第2頁)

  兒子被突厥人殺死,一個鄉勇,連點撫卹都沒有,雖然後來尋到了屍首,可一時間連棺材都沒錢買,只得先拿個席捲了挖個淺坑埋著,老人的兒媳被擄走也沒回來。

  老人丈夫氣急攻心,本來身子骨也不是很好,挨凍受餓又氣又急,直接就中了風,戰時在三原城裡連個住的地方都沒,又哪還有錢尋醫問藥,只能硬挺了幾天,然後死了。

  同樣也只能一張破席先埋在亂葬崗子,等以後有機會再重新買棺材安葬。

  您就積德行善,買了這地,收下這三孩子吧。

  老人給老武夫妻下跪,磕頭。

  武士恪扶起老人,最終還是隻能答應,雖然懷玉認為可以暫時借他們錢糧渡過難關,但老人拒絕了。

  因為她們現在根本沒有能力償還,借債只會利滾利,現在把地賣了,讓武家念箇舊情收了三孩子,留在家裡使喚,起碼還能有個自由之身,等將來長大了,也還有一點翻身機會。

  這都是幾十年的人生經驗。

  老武最終買下了這二十畝地,連帶著老人一家那破窯洞和那些剩下的破爛傢什等,如今的地也並不是很值錢,朝廷均田制下,限制田地買賣,買地有政策風險。

  不過老武明顯對土地有些執著。

  其實這樁買賣,如果僅以交易來看,老武是虧本了的,那地價給的高於市價,甚至那破爛窯洞傢什也很照顧的多給了錢,至於還得留下老少四個,那幹不了什麼活,純粹就是四個負擔。筆趣閣

  半大小子,吃窮老子。

  懷玉在一邊看的心情複雜,不過也能理解他們的做法,這個時代的債務,真是催命的,連朝廷衙門的公廨錢,年息幾乎都是百分百了,民間的利息只會更高,越是饑荒戰爭的時候,這債利息就越高。

  麻繩專挑細處斷,厄運專找苦命人。

  債務,就是這個時代那些權貴甚至寺廟收割百姓的最好工具,一旦借債,就會利滾利,輕易難以脫身,不死都要脫層皮,而對這鄰居來說,她們如今的情況,一般人也不會借給他們債,肯借的,那也必然是盯上他們的地還盯上他們的人,要不了幾年,他們一家就會連人帶地,徹底成了別人的。

  倒不如主動些把地賣了,還能算個人情,看著鄉親份上,乞求給孩子們個活路。

  老武最後出了錢買了二十畝地,收下三間破窯洞,還收下了老少四個,他們身份算是武家僱傭的,但沒有工錢,只提供吃穿住宿。

  老人在廚房幫廚,一個姑娘也跟著,兩個男孩子,大點的九歲了,安排到千金堂做學徒,小的才七歲,便讓做了老三懷良的書童。

  這家子剛安頓好,另一家差不多情況的也尋上門來,最終也是買下地收下屋,連孤兒寡母一家子也收下了。

  其它村民們不是萬不得已,也還是想再咬牙扛一扛,找上武家,希望借點糧暫過難關。

  對此老武也是很豪爽應承,秋借春還,借一還二。

  當下最厚道的利息了,大興善寺等這些長安的大寺借的糧,比這還高。

  村民們簽下借條的時候,其實不少心裡都明白,到春天也根本還不起,到時只能延期到夏收,而延期是要加息的,甚至利滾利,那時他們要還的糧更多。

  家裡地多的,如果豐收了,那咬牙多還些糧,如果到時歉收,可能也只能先還了舊債,再舉新債,到時這利息就能奪走他們大部份的收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