零點浪漫 作品

第2694章

朱子安所在的德王府因為入不敷出而變得落魄,在這個時期的大明並非個例。從天啟末年開始算起,連續二十多年的內外交困加上財源不暢,到十七世紀五十年代的時候,大明國庫的年收入已經從萬曆年間的兩千萬兩白銀迅速下降到不足五百萬兩,財政狀況可謂是捉襟見肘。

 維持整個國家機器的運轉就靠這麼點收入,朝廷自用尚且不夠,根本就無法再照顧到京外各地的藩王宗親了。所以面對海漢近些年的不斷擴張侵蝕,大明因為嚴重缺乏軍費,就連像樣的抵抗都組織不起來,只能以歸降的方式來暫時保全朱氏大明的名字不被抹掉。

 至於像德王府一脈這樣的落魄藩王,即便向京城求助也只會被無視,那就只能自生自滅,或者像朱子安這樣自謀出路了。

 沒有足夠的財力,就無法保持強大的國力,大明近幾十年的境遇已經完美地詮釋了這一點。而海漢則是與之相反,正是依靠著強大的財力,才使其在短短不到三十年的時間裡迅速崛起,成為東亞地區第一強國。

 朱子安之前只知道海漢在海外的貿易規模極為可觀,但具體到什麼樣的程度,他卻沒有一個確切的認識。直到此次在釜山接觸到這些第一手的數據,才真正感受到了震撼。

 想當初若是大明能開放海禁,引導海商在官府監管之下從事跨國貿易活動,想必也不會比海漢差多少。國庫若是多了海貿的收入,又何愁軍糧不夠,兵甲不整,面對內憂外患出現時也能從容得多。如果大明提前百十來年就控制了東亞各國的海上貿易,又哪會給海漢留下發展的空間。

 當然了,朱子安也知道這些只不過是自己腦中無用的假設,現實狀況就是大明選擇了一條錯誤的發展路線,而海漢把握住了機遇,充分利用了海上貿易來迅速擴充實力。

 在別國貿易港劃界設立自治專區這種措施,朱子安不記得大明曾採取過類似的手段,可見如今海漢在海貿方面的發展狀況,已經是大明拍馬都追不上的水平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