零點浪漫 作品

第2258章(第2頁)

 為了安全起見,一直以來海漢都是將武器裝備的生產場地固定在田獨內陸的工業區,以避免關鍵技術的外洩。雖然產能保持著逐年上升的趨勢,但仍不能完全滿足海漢軍自身需求和外銷訂單。

 為此工業部制定了一個擴大軍工產能的方案,進一步增加外銷型武器裝備的產量。除了田獨工業區的一系列擴建工程之外,計劃中還包括了在三亞附近的牙籠半島新建另一處造船廠,專門用於建造外銷的各種船隻,以緩解勝利港造船廠船臺船塢嚴重不足的壓力。

 對海漢來說,問題並不在於這些擴建工程的造價花銷,國庫目前的收支狀況完全可以負擔工程開支,真正讓執委會感到為難的部分,是海漢目前培訓產業工人,特別是培訓高級技工的速度,依然難以滿足擴大產能的需求。

 這個時期的人普遍缺乏接受基礎教育的機會,平民能在幼時讀幾年私塾認識幾百個字就已經算是有文化了,能有資格進科舉考場博個功名出身的,一個縣也未必能有百十來人。然而就算是這樣的文化程度,其知識量也還遠遠不足以勝任海漢所需的專業技工。

 海漢現有的產業工人大多都是貧苦出身,受教育程度不高,很多人都是在海漢的工廠中入職之後才開始慢慢接受掃盲教育。想要把這樣一群人培養成為為能夠看懂機械加工圖紙的產業工人,顯然不是一朝一夕之功,即便海漢花大量資源對他們進行培訓,大概也只有極少數天資聰穎的人能夠獲得進階。

 而目前能夠在各個生產單位擔任工頭職務的,大多以前便是掌握了某門手藝的工匠,經過長時間手把手的培訓之後轉職而來。但這樣的培訓方式顯然跟不上海漢發展的需求,所以海漢的武器裝備生產能力在經過了初期的高速發展之後,已經開始逐步放緩了增長速度。

 海漢兵工的主要產能依然還在用於生產一些對技術要求不高的武器裝備,比如鑄鐵炮,老式燧發槍,甚至是更為原始的火繩槍,以及外軍訂購的刀槍盔甲等等。而那些由海漢兵工自研的新式裝備,往往因為所需的製造工藝太複雜,工時太長,導致成本居高不下。

 最關鍵的是田獨沒有足夠多的高級技工,這些新式武器無法量產成為制式裝備,就只能停留在樣品階段,而沒辦法列裝到作戰部隊。即便有類似七連發步槍這樣形成量產能力的高級武器,也還是因為產能不足而導致只能讓極少數精銳部隊進行裝備。

 海漢掌握著遠超這個時代的兵工技術,也有遠超這個時代的教育手段,但即便如此,也沒有辦法在短短數年內就培訓出足夠多的產業工人。想要完全依靠技術優勢來拉大與同時代其他國家武裝力量之間的差距,至少在現階段已經遇到了瓶頸。

 “我們需要採取的措施不只是多蓋幾間廠房,更重要的是加大職業教育培訓的投入。只有等我們擁有了足夠多的產業工人之後,才有可能提升現有的工業化水平。”寧崎頓了頓,又補充了一句:“民眾放下鋤頭和漁網走進車間,並不代表他們就變成了產業工人。”

 “寧崎說的有道理。老白,田獨現在有多大的用人缺口?”陶東來問道。

 白克思道:“如果你指的是兵工擴產的計劃,那起碼我們還需要一千到一千五百名熟練工,以及至少五十名能夠看懂圖紙和工藝流程的工頭。”

 “那我們的職教機構培訓這批人需要多久?”陶東來又轉向寧崎發問道。

 寧崎攤手道:“一年?或許兩年?但能達到工頭標準的,我可以告訴你,那隻能從擁有三年以上工作經驗的熟練工裡選拔出來。”

 “那你有什麼建議可以讓我們改變這種處境?”陶東來問道。

 寧崎沉默了一陣,才開口應道:“我們想改變也不是沒有辦法,但怎麼權衡利弊,還得大家一起討論。我們可以讓民間教育機構參與到培訓當中,比如儋州那家瓊西書院,過去幾年就為我們提供了不少初級人才。但我們要放開這個口子,就得向這些民間教育機構提供相關的技術,這極有可能會造成重要技術的流失,不管流向哪個國家,對我們而言都不是好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