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梓鈞 作品

0844【奇葩年號】(第2頁)

  三日之後,閱卷大臣們把考試結果送來。

  朱銘懶得聽他們誦讀,直接拿到手裡自己看。

  前幾名都寫得文采斐然,而且論點鮮明、論據充分。內容都差不多,只不過側重點不同,無非是族源血脈、武力征服、德治教化等等。

  一直看到第十八名的卷子,朱銘覺得有點新意。

  這張答卷的文筆相對樸實,而且典故也不多,能被皇帝看到實屬不易。

  剛開始也從炎黃血脈講起,漸漸的著重論述民族問題。而且以陝西邊境的吐蕃族舉例,他認為這些吐蕃族的祖先,在唐代大部分都屬於漢人。為什麼幾百年過去,後代竟然吐蕃化呢?

  接著又分析民族構成要素,即語言、文字、服飾、風俗、外貌。

  朱銘提筆一圈,評價道:“缺了宗教。”

  繼而又討論漢人吐蕃化的過程,武力征服是個最大的前提。當地漢人迫於強權,為了生存主動向吐蕃族靠攏,模仿吐蕃族的服飾和風俗。而且長期不接受教化,失去了漢人的語言和文字。

  以上這些,其實還不算什麼。

  該考生還分析地理環境的影響,闡述即便是吐蕃族內部,風俗習慣也就極大差異。以農耕為主的吐蕃族,跟那些以放牧為生的吐蕃族,在服裝、婚姻等習俗上就有巨大差異。

  最後得出的結論是,如果大明要混一各族,不能強行的一刀切,必須根據當地實情來求同存異。

  比如以放牧為生的吐蕃化漢人,如果想要重新漢化,不能強求他們改變婚姻習俗。因為那些看似不合禮儀、違反倫常的婚姻制度,是礙於惡劣的生活環境而產生,只有通過收繼、異輩婚等方式,才能儘可能的延續部族生存。

  朱銘親自閱讀了三十份試卷,把第十八名挪到第一位,其他排名都沒去改變。

  “拆卷吧,”朱銘指著欽定的狀元卷說,“禮部把狀元郎的行狀(個人及家庭資料)送來。”

  每個考生進京之時,都要在禮部登記資料。

  很快,新科狀元的詳細資料,就出現在皇帝和大臣面前。

  幾位閱卷大臣,表情都有點詭異。

  李中,字至誠,陝西湟州人。

  他爹的信息還算正常,前宋的邊軍低級將領,收復河湟時被調去湟州。

  他爺爺的信息就有點離譜了,居然是宋朝招募的番兵軍官。雖然沒有寫明白,但稍微懂行的都知道,肯定是大宋邊境地區的異族。

  ……

  傳臚大典。

  一個眼眶稍顯凹陷、鼻樑也很高的青年,被叫到最前面獨佔鰲頭。

  新科進士集體去換官服時,這個青年引來一眾側目。

  沒辦法,具有明顯異族特徵的士子,居然被欽點為新科狀元,實在是有點兒過於離譜了。

  進士們被領著前往大殿,狀元李中走在最前面,殿中官員也紛紛看來。

  參拜皇帝之後,平身排隊站立。

  朱銘喊道:“狀元郎近前來。”

  李中連忙趨步上前。

  朱銘仔細打量:“你祖上是哪族的?”

  李中老老實實回答:“回稟陛下,家祖父是回鶻人,家祖母是吐蕃人,曾祖父是……是党項人。不過,家母是漢人,家祖母的祖上也可能是漢人。”